注入新活力 开放更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建设(下)

砥砺奋进的五年·柳州足迹|时间:2017-08-22 10:18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柳东新区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城镇化建设

北部生态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新型城镇化之路究竟怎么走?在全国各地都在探索之时,柳州却一直有着“领头羊”的特质。


自2014年12月我市被列为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以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三大集聚”的发展方向,着手于“产”、着眼于“城”、落脚于“人”,走出一条“产、城、人”全面融合、独具柳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


按照“一主三新”的城市空间布局,我市从规划、建设、实施等多个层面把城市的功能和产业发展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以柳东新区为例,作为广西的汽车城,以发展汽车主导产业推进新区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升级,同时加快教育、医疗、金融、文化、旅游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聚集人气、服务产业发展。2016年,柳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不断演绎着“产业与城市共进,环境与发展共融”的连台好戏。


为让主城“拼图”完美合围,今年6月,北部生态新区应运而生,定位于“生态、智能”,谋划广西工业设计城、智能电网产业园等十大产业项目,重点把北部生态新区打造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新区,让每一份GDP包含更多科技含量、就业容量、生态质量和民生福祉。


放眼龙城大地,整个城市城镇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项项规划设计,指挥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一条条城市道路,拉开了城市的框架;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夯实了城市发展基础;一幢幢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提升了城市的品质。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引擎作用。


以改革的思路,我市逐步建立了具有“柳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体系,


牢牢把握“建立产业投融资体系”和“引入社会资本”两个关键环节,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推进PPP项目、创新融资渠道等方式,不断强化金融资本要素集聚,促进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三年来,我市落实PPP项目资金126亿元,获批企业债券115.3亿元,推动官塘大桥、莲花大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开工建设,改变了过去完全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政府财政投入与市场化筹资方式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今年初,我市发行企业债券工作突出,获国务院“稳增长”表彰。


试点以来,我市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环保、就业等民生投入,着力解决与人口聚集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确保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让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创成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者和发展成果的分享者。


从全国创新的“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到全区首创的“公共自行车”“水上公交”“免费午餐工程”,再到打造“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医疗、一流的文化体育设施”……这些“柳州模式”使老百姓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环境、居住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漫步在鸟语花香的公园里,行走在心旷神怡的街道上,随处可以感受百姓洋溢着笑容的脸上,充满了对这座城市无比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截至2016年末,我市常住人口395.7万人,户籍人口385.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0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9.32%,均位列广西第一;全市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10.1万人,是广西唯一、西部少数的人口净流入城市。2016年,我市人口集聚的经验,获国家发改委印发向全国推广。人口的集聚效应,彰显了这座工业城市独有的亲和力和包容性,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记者 梁莎莎 通讯员 黄涛/文 记者 覃杰/图)



见习编辑:陈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