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6日,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乡盘瑶妹子盘瑞花出嫁的日子。送亲队伍身着盛装一早就出发了,在鞭炮声中,队伍像一条飘动的彩带翻山越岭。男方家的迎亲队伍已在山另一边吹响了唢呐,打起锣鼓前来迎接。而此时,有一个叫李正乾的小伙子也在出嫁,在半路迎接他们将是女方家的迎亲队伍。
嫁女常见,嫁儿则是十分少见的。而且,更离奇的是,此时盘瑞花有一个7岁的女儿,李正乾的儿子也已经5岁,但这却是他们初婚,而并非外人想像中的二婚。他们为何孩子都这么大了才举行婚礼?
这两桩离奇的婚事让我们的这次瑶乡之行充满了神秘。
同练的来历
从柳州市到同练乡需要驱车5个多小时。车过汪洞乡时,窗外掠过的仍是一座座典型的壮族村落,掩映在缤纷红叶与一弯碧蓝秋水里。但接着,车子多数都在爬坡,无穷无尽的坡,让人疑心去的不是一个乡镇,而是天堂。
我们此次前去参加的是盘瑞花的婚礼,充当的是新娘的堂兄李云(王番,合拼)的家人。李云(王番,合拼)在汪洞乡政府任职,已于前一天赶往同练作准备。
同练位于一个坡地,圩市狭长如槽,房舍一边紧挨山壁,随时面临山体垮塌的威胁。因此,同练乡政府正在坡下辟一块平地,建设新区。
关于同练名称的来历,李云(王番,合拼)说:最先来到这里的是三个盘瑶人,两个来自湖南,一个来自贵州。湖南来的两人会木匠活,贵州来的会铁匠活。于是三人合作,共同打造出铁头农具,改变了长期以来瑶族人用木农具耕种的艰辛。三人就此定居下来,一同开荒垦田,最终形成了阿扣山瑶乡。为纪念他们的贡献,后人便把此地称为同练。
以犬为图腾的盘瑶
同练盘瑶从湖南、贵州迁徙而来确实是有迹可寻的。专家考证,广西的瑶族与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有亲缘关系。
盘瑶历史上曾有3次较大范围的迁移:第一次在南北朝对峙时,盘瑶在洞庭湖畔被撵至湖南西部;第二次在宋代,盘瑶迁至湖广交界及广西北部一带;第三次是在明朝初期和中期,盘瑶进入广西中部,部分流入越南、泰国、老挝、美国。同练盘瑶老人李才胜也称其祖先最早于明初从湖南迁来。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盘瑶普遍传说其祖先曾住南京“十宝殿”和“千家峒”。后因兵灾被迫迁往各地。分手时,12姓盘瑶把1个牛角锯为12节,每姓名执一节,作为同宗共祖的凭证。
古代为何称瑶族为“蛮”?据《后汉书》等史书记载,蛮曾经是瑶族人的专称,起初并无歧视之意。盘瑶自称”尤勉”,“尤”即古代以犬为图腾的人,可能是神农后裔。
李才胜说,瑶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始祖神话是《伏羲兄妹造人类》,说的是广为人知的大洪水之后,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故事。而其祖宗流传下来有记载的祖先是盘瓠。
李才胜说,盘瓠英勇善战。远古时,评王和高皇争天下,盘瓠帮助评平杀死高皇,因此盘瓠得与评王的三公主结为夫妻,生六男六女,传下瑶人十二姓。这与《山海经》所载“昔盘瓠杀戎王,高辛(尧的父亲)以美女妻之……”相呼应。
但李才胜并不知道,传说中的盘瓠其实是评王的龙犬,盘瑶以犬为图腾,禁止伤害狗,不吃狗肉的禁忌正是由此而来。
考古学家认为,瑶族先民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文化。屈家岭文化(湖北)、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山东)等都包含有瑶族先民的智慧。
一户人家的村庄?
曾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盘瑶为何最终选择了高寒山区为自己的家园?
车到同练圩时,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海拔已近1000米。我们去的村子海拔1107米,却还叫山脚屯。山脚屯的老村主任盘承丰说,山脚屯所在阿扣山海拔1860多米,最高的承贵顶海拔高达1920米。
从同练圩到山脚屯的马路是盘承丰带领村民集资修建的,因资金短缺,一直没能铺上水泥,越野车勉强能到达。
奇怪的是,我们到达新娘盘瑞花家时,却没有找到山脚屯,只见盘瑞花家的木楼孤零零地踞在山中一隅。山脚屯只有一户家人吗?带路的盘承丰说,他们住得很分散,离盘瑞花家最近的就是他家,需要五六分钟的脚程。
他们为何分散而居?盘承丰说,一是山中不容易找到一大片平地可集中建房,另一个原因来自传统,可能是出于安全,便于互相呼应的考虑。
逃亡与抗争的历史
如此深山老林还有山贼吗?其实不是,瑶族人防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兵的围剿。
翻开瑶族的历史我们发现满篇都写着逃亡。这种逃亡的历史跟瑶族人永不屈服的民族性格有关。《梁书·张缵传》云:“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由此可见瑶族人的性情。而瑶族之所以得名,《宋史》有载曰:蛮徭者,居山谷间,……不事赋役,谓之徭人”
正因他们不愿服徭役,千百年来,封建统治阶级不择手段,妄想让他们屈服,始终未能如愿。但从此,瑶族人民世代受欺压,受驱赶,只好钻进深山老林。而为了安全起见,他们采取了分散而居的策略。
历史把瑶族推进坎坷境地,把他世世代代钉在高山峡谷,“游耕”成为他们求生的出路。瑶族一般都在海拔1000米——2000米的高寒山区生活。广西有句俗话:“高山瑶,半山苗,汉人住平地,壮侗住山槽。”
尽管如此,封建统治阶级仍不放过瑶族人民,频频欺压迫害。忍无可忍,瑶民频频揭竿而起。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年),广西各地瑶民起义此起彼伏,以广西瑶潘宝领导的起义活动最为著名。起义军一度攻陷柳城县,并进攻柳州。明清时期,大藤峡瑶民大起义声势更为浩大,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持续了九十七年。起义军曾进攻浔州、梧州、柳州、庆州等州府,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母氏”的原始遗风
因为深居深山,形成了“山高皇帝远”的格局,因此虽然宋朝以来,中央王朝在瑶族地区实行过封建化政策,但进程十分缓慢。因此到了明清时期,瑶乡竟仍留存着许多始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母氏氏族社会遗风。
盘承丰说,相传古时头人是由妇女充当的,祭司和巫师也由女人担任。直到现在,瑶族师公跳神还要穿上女人穿的花衣,据说不如此,就请不到祖先神灵。
一路陪同我们的汪洞乡副乡长王红光曾在同练乡呆过两年,对当地瑶族的生活习俗颇有听闻。
“未婚男女谈恋爱,侗族有‘行歌坐月’,苗族有‘坐妹’,此处瑶族却曾流行被外人称之为‘睡妹’的习俗。”王红光说,有看中的姑娘,盘瑶小伙便往往趁夜色,到姑娘窗下,以山歌或以其他形式表示心愿。若姑娘心为所动,便会把窗户打开,男子便可徒手爬楼从窗口进入姑娘闺房倾谈。若两情两悦,便成好事。但同居期间,女子仍可接纳其他自己喜欢的男子,权衡之后才决定嫁给谁。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原始社会晚期的对偶婚,一个女子除主丈夫外还有次丈夫,一个男子除主妻子外还有多个次妻子。
李云(王番,合拼)说,这种现象,他在家谱记录中也屡有发现。爬楼“睡妹”的习俗确实存在过,有时还是几个小伙子一起爬一个姑娘的楼。若在这种情况下未婚男女私下同居生子,也并不会因此受到歧视。
在盘瑶还盛行招郎入赘的婚姻形式。招郎入赘有“买断”、“两边居”、“断亲不断种”、“招郎转”四种形式。
“买断”,又叫“男从女性”或“随妻走”,是指男子入赘后,改从女方姓,子女从母姓。“两边居”即两边行走居住。“断亲不断种”即所生育子女中有一个随父姓。“招郎转”则先是做上门女婿,后来又带妻子回家居住。
李云(王番,合拼)父亲本姓盘,也是入赘之后才随妻姓李。汪洞乡有一个副乡长也是嫁到妻家的。
此外,盘瑶还曾风行“姑舅表婚”,舅家儿子有娶姑家女儿的优先权。
这些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赵伟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