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辰到
2009年11月6日,盘瑞花的婚礼终于如约而至。
出门的时辰已经法道根据两人生辰八字,定在这一天的卯时。
5日晚上,盘有凤的家人已经来过盘瑞花家,商议6日的婚礼,并携来酒肉招待女方的亲属。山脚屯老村主任盘承丰说,如果男方择定迎亲的日子跟女方择定出门的日子不合,新娘出门后,还得在男方家的房族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才能进入男方家。招郎入赘、“嫁男”也是如此。
凌晨5点,盘瑞花家方向传来了三声炮响。这是他们自制的手执火铳炮,声音清越强劲,在晨曦将至的大山中震荡。
炮声起,也就是提醒住在附近的亲属们,送亲的准备工作开始了。山道上,传来了两辆摩托车的声音。新娘的闺中密友盘素梅出门在路边张望,她说:“这是引亲的队伍来了。”
盘素梅说,来引亲的一般是两男两女,任务有两个:一是带酒肉来,招待送亲的队伍吃早餐;二是在送亲队伍出发时,先走一步,把消息告诉山另一边的迎亲队伍。
对镜贴花黄
盘瑞花家木楼前,三堆篝火亮了起来,参加送亲的亲属陆续到来,围在火堆旁谈论着这场婚事。
新娘盘瑞花与伴娘盘秋琼都已经起来,在盘瑞花两个姐和小妹的协助下,正在加紧着衣梳妆打扮。盘秋琼是盘瑞花的表侄女。盘瑶女子出嫁选择伴娘是有标准的,要父母双全,家道丰实的,且品德出众的。
新娘盘瑞花的嫁衣主料是黑色的。先是一件无领开胸衣,边缘和衣袖绣有各种几何图案花纹。胸前是各种丝线织成的遮胸带,上点缀有数排银扣。肩披一条宽至背中部的背裙,背裙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腰缠蓝色花腰带,上绣有精美的梅花图案。此外,盘瑞花胸前还挂着三个不同大小的银项圈,纯银打造,重达十几斤,价值不菲。另还有银手镯等其他银饰,让新嫁娘更添秀色。这基本上就是盘瑶新娘需要准备的嫁妆。
伴娘盘秋琼的服饰与新娘并没有太多不同,只是用料或装饰数量上有所区别。盘秋琼说:“这其实还不是嫁装,只是普通盘瑶女子的盛装。等会在路上新娘还会加妆,戴上银冠,围上绣花围裙,到时你们就是会现盘瑶的新娘装有多华丽。”
老村主任盘承丰说:“盘瑶的一套新娘装或嫁郎装,造价可达数万元。”
盘瑶盛装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加起来长达12尺长的三条黑纱缠头,似人字形或平形。盘承丰说,从前盘瑶妇女所戴之帽用木板做成,故又被称为板瑶,现在男女都改成缠头了。盘瑶从前还有个一个奇特的习俗,男子留长发,而女子不留。
中意你,就为你下厨
此时,在同练村小坡屯新郎家里,新郎盘有凤依然在悠闲地看着老人们忙碌。作为新郎,他要穿上正统的唐装,要缠头或戴上银冠,但有的是时间,拜堂要等到新娘进门几小时后才开始。
两人的恋情是在十年前开始的。盘有凤也是盘瑶。盘瑶一般都是族内婚,瑶族的《评王券牒》规定:“王瑶子孙,不许嫁与百姓为婚。”他们一直都遵从至今。
两人的恋爱过程跟从前爬楼“睡妹”习俗已大有不同。
生性腼腆的盘有凤看上盘瑞花后,不敢有所行动,只好怀揣方巾与银镯,约人同往盘瑞花家试探。
“当时,我见他比较忠厚老实,也便同意与他交往。”盘瑞花说,同练瑶乡,男女双方相识后,愿意结成配偶,可将心愿告诉父母,由父母办理。另一种情况就像她老公一样与姑娘并不太熟悉,携礼来试探。若姑娘看中,便接受他的礼物,并下厨做酒席;若不入眼,就会离家避开,不收礼,也不会回家吃酒席。来人便可从中了解姑娘的心意。
“那天,我是给他下厨做了饭的,并收了他的方巾与银手镯。”盘瑞花说,这也是现在我们比较流行的婚恋风俗。
孩子,婚姻的基石
之后,一来二去,两人觉得对板(合适)就领了结婚证,并请了新婚酒。但若在从前,盘瑶的新婚多少有点“试婚”的味道,只有生了孩子,举行隆重的完婚仪式才算正式夫妻。因此,一对夫妇从新婚到完婚跨度往往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
盘瑞花闺中密友盘素梅笑着说:“奉子成婚在我们这里再正常不过了,不像你们外边多少有一种被逼无奈的意思。”
举行完婚仪式时,孩子是不能跟父或母一同出嫁的,只能呆在另一边的家中等待父或母嫁过来。
盘瑶老人李才胜说,盘瑶的完婚仪式极其隆重,花费很大。婚期要设筵3天,杀猪近20头,酒、米200至250公斤,一次婚礼花费上万元。这对收入微薄的高山人家就是数年的积蓄。婚礼费用原则上全部由娶方负责。
然而,盘瑶的婚姻关系却极不稳定,特别是解放前家家穷得丁当响的时候。李才胜说,解放前也没有什么结婚证,两人好上了,就同居在一起。同居期间,两方都还是自由的,若相处不谐,便由中间人作证,三人边走边聊,在半路,将一竹筒分两半,各执一半,相背而行就算离婚。有时,无法因守清贫的女方会不辞而别,相当于擅自“休夫”出走,不再回来。这种现象至今仍存。这种不稳定的关系,特别发生在没有生育孩子的家庭。所以,盘瑶一般都在生育孩子后,关系相对稳定时才完婚。
盘瑶完婚是全家族的盛事,因此所有家族成员都会来参加,包括被嫁出去的女子或入赘的男子全家。
红爷大人与清水先生
新娘盘瑞花正在梳妆打扮时,也是她大舅盘文乾最忙碌的时候。
在这场婚礼中,这名瘦削的中年汉子担当的是最重要的红爷大人的角色。红爷大人负责主持整个出嫁方的工作,特别是确保每个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
若在解放前,盘文乾还拥有这场婚姻的决定权。
解放前,盘瑶地区“娘亲舅大”,舅权十分突出,有“回娘女”的婚姻习俗。此习俗下,不管双方相貌、年龄、身体情况如何,姑家女儿必须优先嫁给舅家的儿子。其舅父声言不娶姑家女儿,才可另嫁。
新娘的堂兄李云(王番,合拼)说,在同练瑶乡还有“天上雷公大,地上舅爷大”的俗语流传至今。
直到现在,盘瑶主持女方婚礼活动的红爷大人,还是由新娘的大舅担任。
清水先生则是男方的婚礼组织者,由男方亲属担任,负责与红爷大人对接,组织男方家的婚礼仪式。因仪式涉及到阳间与阴间的交流,红爷大人和清水先生还必须懂得鬼师法道之术。
迁阴间户口
送亲过程仪式相当复杂,首先要给新娘或嫁郎迁户口。盘文乾说,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户口,是指祖宗簿上的户口。这本祖宗簿相当于家谱,但却是无形的。
盘文乾说,盘瑶解放前几乎都是没被编户的,也就是没有官方户口,但却又有自己十分独特的户籍——阴间户籍。
孩子出生三天后摆三朝酒,添丁的家庭便会在神龛前搞个仪式告诉祖宗说家里添丁了,要祖宗在阴间家谱上添上一个户口。等到孩子(不论男女)出嫁了,再搞个仪式告诉祖宗有家人要销户口了。而在迁入家庭,红爷大人会与清水先生交接,相应作一次阴间的户籍迁入仪式。
因为怕耽误太多时间,给新娘盘瑞花迁祖宗簿户籍的仪式已于十几天前完成了。
盘瑶将这种阴阳之间的交流看得很神圣,遇大事都要向祖宗汇报,仿佛他们一直在一起生活从未离开。这从他们的木楼建筑的空间配置上就可见一斑。
同练盘瑶的住所一般为两层木楼,一楼是猪牛鸡鸭舍和放家具的地方,二楼才住人。
进二楼堂屋正中心就是供祖宗“居住”的神龛,宽三米左右,制作十分精美。神龛左边是火塘,右边是灶房。火塘是休闲娱乐时吃烟喝茶聊生的场所,灶房也就是厨房。
此时,火塘上正蒸着糯米饭,另一边灶上的铝壶里温着米酒。糯米饭和酒香蒸腾着,温暖地弥漫在这个盘瑶人家。
参加送亲的亲友陆续入座吃早饭,火铳炮又在廊前“呯呯呯”地响了起来,送亲即将正式开始。(未完待续)(赵伟翔/文 赖柳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