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巡礼|街边小吃螺蛳粉,“嗦”出亿元大产业

柳州1号巡礼|时间:2018-10-11 10:20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一碗爽滑的细圆米粉,倒入用螺蛳和筒骨熬制而成的浓汤,配上酸笋、腐竹、酸豆角、木耳以及花生米,再淋上一勺香喷喷的辣椒油……这样一碗令人垂涎欲滴的螺蛳粉,是柳州人美食中的“主角”。如今,柳州的路边摊小吃,搭上供给侧改革“快车”走上了产业化道路,通过袋装包装“飞”上了不少外地人的餐桌,被追捧成为“网红”。


  说起一碗粉的产业蜕变之路,在“老柳州”谭华看来,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111_副本.jpg

螺蛳粉生产车间 (黎寒池 摄)


嗦螺蛳不管饱,螺蛳粉应运而生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几十年前在鱼峰路周边,曾兴起一个“螺蛳商圈”,而其中最红火的,当属“牛奶巷”。也有人说,“牛奶巷”是柳州人嗦嗍螺蛳、吃螺蛳粉起源地。


  随着城市改造,“牛奶巷”现已不存在了。它位于现在的谷埠街国际商城中段区域,西起靠近现在的飞鹅二路,东至鱼峰路。不过,当年的“牛奶巷”可不像如今的道路那样平坦宽敞,而是一条细窄、弯曲的小路。今年54岁的谭华,当年住在太平西街,与“牛奶巷”仅一路之隔。他经常去那里嗍螺蛳,见证了这条巷子的变迁。


22_副本.jpg

谭华介绍当年的“牛奶巷”情况


  9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太平西街。谭华望着眼前繁华的谷埠商圈,述说起当年的街巷光景。他说,从他记事起,“牛奶巷”就存在了,当时只卖烫粉、云吞和粥。后来有人用簸箕挑着新鲜的螺蛳煮着卖,才有了煮螺这一小吃。最早的时候,煮螺5分钱一碗,螺蛳都是看得见的新鲜,毕竟是人工拿着夹子从柳江边一颗一颗钳起来的。每次嗍螺蛳,他都要把碗里的汤汁喝个精光。“那条夜市十分热闹,附近有很多工友加班后都喜欢去那里吃夜宵。嗍螺蛳哪管饱,大家就加点米粉泡着螺蛳汤吃,所以渐渐地就有人做起螺蛳粉。”

路边摊到袋装 家香味解乡愁


在谭华的记忆中,最初一碗螺蛳粉仅卖2毛钱,配菜也十分简单,仅有螺蛳、酸菜和几片青菜。后来,慢慢地加入了腐竹、酸笋、花生米、木耳等。没有统一的做法和标准,各家有各家的味道。“配菜丰富以后,螺蛳粉的味道更好了。当年的味道直到现在我还忘不掉。”他说,虽然再也吃不到记忆中的味道,但如今螺蛳粉的发展也让他感到欣慰。


“我们的螺蛳粉还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名柳州人,很高兴和自豪。”谈到螺蛳粉的发展,他感触颇多。他说,螺蛳粉既像一个“新生儿”,在他眼里慢慢成长,又像是一个一直陪伴着他的“老朋友”。


333_副本.jpg

城中区一家螺蛳粉店内,一位母亲带着儿子一起嗍螺蛳粉


谭华的姐姐在上世纪80年代前往香港定居,每次回家,第一件事一定是嗍一碗螺蛳粉。“以前我姐每次离开柳州都感到可惜,家乡的味道带不走。现在不一样了,有了袋装螺蛳粉,真空包装,食材新鲜、卫生,一煮就行了。”他说,自从袋装螺蛳粉问世以来,姐姐每次回柳州都要买上几箱带回香港。


袋装螺蛳粉不仅让异乡游子得以回味家乡的味道,还将柳州这独特的风味美食以一种保鲜、安全的方式,运输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让更多人品尝。


一碗粉做成大产业


螺蛳粉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在制作工艺和口味有了统一标准后,螺蛳粉发展势如破竹,螺蛳粉店在柳州遍地开花,奠定了螺蛳粉作为柳州第一原创小吃的地位。90年代末经历了一段低迷期,进入21世纪,螺蛳粉行业迎来复苏,并形成了一批螺蛳粉品牌。其中,“爱民”螺蛳粉以其制作工艺为标准,为柳州螺蛳粉申报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一部中国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螺蛳粉作为柳州的“美食名片”,为更多人所熟知。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升级,螺蛳粉变成了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使袋装速食螺蛳粉从饮食店走向各大超市和千家万户,走上了产业化之路。与此同时,在市委市政府有关政策的倡导支持下,螺蛳粉相关产品如竹笋、豆角、石螺、腐竹等,也形成了产业链。


444_副本.jpg

螺蛳粉预包装生产车间的工人们将新鲜的螺蛳与其他配料进行翻炒(黎寒池 摄)

2015年,我市制定了《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预包装螺蛳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2014年底至2017年底,螺蛳粉预包装企业从1家迅速发展至79家,300多个品牌,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网店8600余家。2016年螺蛳粉预包装企业产值达15亿元,日销量60万包,2017年产值达30亿元,预计2018年达50亿元。同时,螺蛳粉在全国开设门店也达5000多家,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开设有实体店,2017年螺蛳粉实体店产值达50亿。


如今,螺蛳粉业形成了一种气候,连锁经营,在北上广深纷纷亮相,并且有足够的实力与当地甚至全国知名餐饮企业同场竞技。每年举办的国际水上狂欢节,也让螺蛳粉知名度迅速提升。


downLoad-20181011095759_副本.jpg

令人垂涎欲滴的螺蛳粉


前段时间,全国百名媒体大咖来柳,对一碗粉做成大产业也赞不绝口。曲靖日报社记者张鹏举表示,柳州螺蛳粉发展模式值得云南过桥米线等其他地方小吃借鉴,通过包装推广推向全国。


和很多“老柳州”一样,谭华看着螺蛳粉发展得红红火火,他都不敢相信,“当年,谁能想到一碗螺蛳粉能发展成亿元产业呢?”


记者 吴祉婧



责任编辑:韦树朗

   见习编辑:黄晨程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 社会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