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亦不弃,温馨又从容——记见证新中国成立70年的幸福老人唐中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时间:2019-08-08 14:53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94岁照顾88岁,这对夫妻,没有情意绵绵的辞藻,却有执子之手的浪漫;没有信誓旦旦的承诺,只有与子偕老的决心。1948年,家住柳北区八一路的唐中和廖凤枝结婚,如今,街坊邻居喜欢叫他们“唐阿公”“廖阿婆”。七十一载的婚姻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也让唐阿公收获了满满当当的幸福感。


母亲牵线当红娘


唐阿公今年94岁,曾任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廖阿婆88岁,年轻时在一家服装厂上班。和当今年轻人的自由恋爱不同,他们的结合还要多亏唐阿公的母亲。当年,唐阿公的母亲一眼就看中了“躲日本鬼”逃到柳州的廖凤枝,觉得她勤劳又能干,是自己心目中“儿媳妇”的不二人选,于是牵线搭桥,促成了这段71年相知相守、不离不弃的动人姻缘。


唐阿公和廖阿婆共育有7个子女,随着孩子们纷纷成家立业,两个人的小家一下变成了一个大家族,每逢节假日儿女们都会带着自己的伴侣和孩子回来探望两位老人,共享天伦之乐。


不离不弃爱如一


可就在2012年新春之际,廖阿婆突然在商场里走失,虽说家人们很快将其寻回,但从那时开始,阿婆的记性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差。经过诊断,阿婆的家人们从医生口中得知了这个他们不愿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廖阿婆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症)。


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廖阿婆开始变得越来越健忘,2016年6月,廖阿婆已经彻底失去了行走能力,也完全遗忘了身边所有家人,就连一同生活了71年的老伴,她也认不出来了。


“从前好精灵的一个人,突然变成了这样,一开始我们真的接受不了。”唐阿公的小女儿无奈地说。


亲人们虽然心里都十分难过,但他们对廖阿婆的爱却始终如一,自发轮流照顾,尤其是唐阿公。他的身子骨还十分硬朗,平日里从煮饭到喂饭,基本上由他一人包办,这一喂,就是一个多小时,这一喂,就是三年。


当初,阿婆住在医院,身上竟长了褥疮,被接回家后,由唐阿公精心护理,褥疮治愈后再未复发。都说久病床前异味浓,可经唐阿公打理后的屋子却充满了清新空气,让人感受到他的护理是那般精致,他对廖阿婆的感情是那般深厚。


res02_attpic_brief.jpg

幸福的一对夫妻


考虑到老伴只能吃一些流食,品种比较单一,唐阿公翻阅书籍,“搞”出一套既营养又易于吞咽的爱心食谱。为什么不把阿婆送到养老院由专人照料?阿公连连摇头道:“没得的!不放心她一个人留在养老院,还是自己照顾安心。”他深谙一条自然法则:老伴老伴,老来要伴;孤雁单飞,命难长远。同甘共苦,不离不弃,这样的爱情,怎不让人动容?!


只见山中藤缠树,一对鸳鸯不老情。


沐浴阳光多温馨


唐阿公的幸福,不仅仅体现在爱情上,更体现在国家的物质保障上。


如今在柳州,像唐阿公和廖阿婆这样的高龄老人其实并不在少数。昨天,从市卫健委老龄科了解到,截至2019年7月底,我市登记在册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就有9万多人。 


该系列专题在《柳州日报》《柳州晚报》先后用了10多个专版进行报道,新媒体网络浏览量超百万次,是记者深入基层、践行“四力”的好作品,呈现主流媒体“刷版”、新媒体“刷屏”的传播效应。该专题报道相继获2018年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摄影)一等奖。


近年来,为助力全市扶贫工作,柳州日报社长期坚持派出业务骨干到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及古楼村、归合村开展帮扶工作。同时,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还发动爱心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并通过“柳州购”电商扶贫平台,为贫困地区农产品找销路,打造“古楼1号”紫黑香糯品牌,使扶贫产业和品牌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为全市精准扶贫工作鼓劲加油、凝心聚力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高龄老人养老问题,我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因此,唐阿公和廖阿婆还享受着一系列敬老优待政策,拿着老年人优待证,享有公共交通优待、卫生保健优待、文体休闲优待、法律维权优待、80周岁及以上老人生活补助等。


唐阿公说:“从2014年开始,像廖阿婆这样80岁~89岁高龄老人,市里面每人每月都会发放50元生活补贴;像我这样90岁~99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贴;等我活到100岁以上,每月就可以领300元生活补贴。”


唐阿公又指了指墙上的养老服务卡说:“民政局每个月都会派家政人员上门给我按摩、剪指甲、搞卫生啊,从前只有我一个人可以享受这些服务,但从去年开始我老伴也能享受啦。”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国家富强,最终是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唐阿公与廖阿婆70年的相知相伴,正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最好的点赞!


来源:柳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静

值班主任:李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