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柳州日报社发展67年中的9枚印记

今日柳州|时间:2016-12-28 15:01 来源:柳州日报 评论:0

  今天——2016年12月28日,柳州日报社67岁!

 

  随党而行,因党而兴。67年前,柳州日报社在新中国成立的号角中诞生。

《柳州日报》前身柳州《新华电讯》的社址:东门城楼

 

  岁月更迭、风雨兼程。67年间,我们竭尽全力,不忘初心,坚守着新闻理想,始终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

 

  “日执毛锥夜枕戈”的红色传承,赋予了柳报人独一无二的红色基因——对党忠诚,血脉相承。

 

  一路走来,我们如履薄冰,力求脚踏实地问心无愧;一路走来,我们不畏寒暑风霜,传递城市温情与美丽;一路走来,我们见证历史更迭,真情浮现,守望相助。

 

  丰硕印象,携手传唱。

 

  我们,诚恳记录柳州这座城市的盛世繁华。

 

印记一

 

  1949年11月25日,柳州解放。距此不久,12月28日,中共柳州地委、市委机关报——《柳州日报》 创刊出版,为对开4版,日刊,是广西解放后第一家市委机关报。社址位于培新路原广东省银行旧址。

 

  由此,伴随着一个传递党和人民声音的阵地,在硝烟散尽后重新建立;一个城市的主流媒体,在相伴城市发展的历程中,一起留下了诸多值得回味的传奇。

 

1955年3月报社迁入中山西路原“德健幼稚园”

 

印记二

 

  1951年至1956年《柳州日报》几经改名、复刊。1951年10月1日,市委决定《柳州日报》改名为《柳州工人报》,仍为市委机关报。改名后以通俗化特点面向工人,让工人在报纸上讲话,使工人阶级登上了新闻报刊的舞台。编辑部从培新路先后迁往罗池路4号、中山东路126号,以及中山西路67号。

 

  直至1970年停刊前的21年间,柳州日报社不畏艰难、风雨前行、铿锵无悔——记者步行采访、秉烛夜作,工人木锤打版……新中国柳州的第一代报人,为这张报纸呕心沥血,甘甘苦苦说不尽。

 

  当时,《柳州日报》为恢复经济、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等各阶段党和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摇旗呐喊,传递人民群众心声。即使在最为艰辛的三年困难时期,就是用最差的纸张,也仍坚持出报。与柳州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在这铅印墨香中建立起来。

 

印记三

 

  1970年8月1日,《柳州日报》停刊。整整十年之后,在粉碎“四人帮”后的第四年,即1980年9月,市委决定将停刊10年之久的《柳州日报》恢复出版,以保证党中央的声音、市委的各项意图能及时传达到柳州市民群众当中。

 

  复刊柳州日报,正如一次“二次创业”——人散了、家没了、资料散失、设备废了,可艰苦奋发的精神还在,难中取胜的战斗力依旧……

 

  1981年元旦,《柳州日报》正式复刊,仍为4开4版周6刊。之后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柳州日报报人努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将报纸办成了“柳州舆论界的旗帜和排头兵”,两次被评为广西先进新闻集体,一次被评为全国先进新闻集体。

 

印记四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岁月里,柳州日报社在全广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胆实施新闻改革,率先搞自办发行,成为广西自办发行的第一家。

 

《柳州日报》在街头热卖曾经是柳州的一道风景

 

  当时,《柳州日报》报纸发行量最高达到10万余份,而在全国同类报纸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作为党的机关报,市区达到平均10人一份,零售占日发行量一半,个人订阅量占了总发行量的70%。“跑步、过早、买报纸”成了新兴的街市风采。

 

印记五

 

1991年1月,《柳州日报》实现电脑照排,告别了铅印时代

 

  1991年1月,柳州日报社在全广西首个告别“铅与火”,拥抱“光与电”——将排版铅印改为电子照排和胶版印刷。

 

  1991年1月13日晚,在简短的告别铅排仪式中,最后一期铅排报纸签字交付印刷。次日开始,全部使用电脑激光照排。当年8月,报社又新增两台大屏幕组激光机,北大方正照排系统验收成功。

 

  4年之后,柳州日报社又成为广西第一家实现彩色印刷的综合日报,告别“黑白”走向“彩色”。

 

印记六

 

1995年12月底,《柳州晚报》试刊成功,员工们扎彩车上街游行祝贺

 

  1995年12月28日,柳州日报社旗下第一份都市报——《柳州晚报》创刊,坚持“百姓报纸,都市心声”的办报宗旨,发行量一路上升。

 

  在日后发展中,《柳州晚报》在报纸可读性上加强品牌策划与包装,从采编思路上提出了晚报社会新闻的“故事汇”整体包装,在新闻故事化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印记七

 

  上世纪90年代发展时期,柳州日报社按照“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办报方针,根据社会发展和读者需要,朝着多版化、多刊化努力,报纸由“小”变“大”,由“薄”变“厚”。

 

  1993年元旦,《柳州日报》从4开4版小报正式改为对开大报。行至今日,已丰富至对开12版,精心策划并设置了“最美柳州人”“我的城市我的家”“时政”“市情”“民生”“企业”“文化”等为读者所喜爱的版面。

 

2001年报社购进美国高斯报纸印刷机,《柳州日报》《柳州晚报》开始真正进入彩报时代

 

  2009年恰逢新中国60周年华诞,日报国庆节版面达到32个版。2010年《柳州晚报》15周年,版面达到108个版。

 

印记八

 

  进入新世纪,柳州日报社改革前进。2006年8月18日,柳州新闻网正式开通。2010年至2014年,柳州日报、柳州晚报新浪官方微博,柳州发布、柳州晚报微信号推出。2015年6月,全面升级的“柳州1号”APP正式上线。

 

柳州日报社全媒体矩阵亮相“两会”现场。日报记者 覃杰 摄

 

  柳州日报社形成了“两报一网”“两微一端”齐聚的全媒体矩阵,开启了全媒体融合新时代。为此,柳州日报社荣获“第三届中国地市报媒体融合创新十强”“2013-2014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50强”, 广西独此一家。

 

印记九

 

  2016年11月,位于潭中东路72号的柳州报业大厦落成启用,柳州日报社以崭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新大楼、新面貌、新气象!”柳州日报社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促进报网融合,科学布局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视听等新媒体平台,实现覆盖受众突破160万人,传播力、影响力迅速提升,有效放大了《柳州日报》、《柳州晚报》的影响力以及柳州的影响力。

 

记者在新大楼愉快地工作。 日报记者 覃科 摄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48字职责使命”、对新闻工作者的“四个坚持”、对党报转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满怀信心、目标坚定。12月,市委书记郑俊康到柳州日报社调研,对柳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好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对报社的融合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在为党和人民的传声达意和柳州改革发展摇旗呐喊、鸣锣开道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以行动诠释“党媒姓党、绝对忠诚”的深刻内涵。(记者 段超 梁晶晶 除署名外图片由梁晶晶、周枳枷整理)

 

 

责任编辑:覃连毅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1. 1招标公告
  2. 2我市首批太空洋紫荆开花了! 开花率高且异常性状明显,可谓惊喜多多
  3. 3中国科协来柳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科技服务对接活动 聚焦重点产业 赋能柳州发展
  4. 4二○二四中国(柳州)国际米粉产业博览会开幕 各色米粉大集合 智能装备齐上阵
  5. 5潭中西路南片区两条规划路通车
  6. 6红色步道将变绿色长廊 柳东新区官塘片滨江生态湿地公园二期预计5月1日开放
  7. 7东方梦工场-柳空文化艺术创业园文创孵化楼项目建设接近尾声 部分场馆已经投入使用
  8. 8张晓钦调研柳州站周边道路等城建项目
  9. 9桂中市场展新颜
  10. 10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访第二届柳州市文明家庭黎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