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幸福意 织成新天地】 走近融水苗族刺绣织锦看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发展

人文柳州|时间:2017-06-14 12:39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坡会上,吸引人群的,除了笙歌洪亮,还有那裙裾飞舞;人群中,目光聚焦的,除了头花银饰,还有那精美刺绣。


苗山侗乡,重大节庆上,女孩和妇女身上的背带、挎包,其民族服装上袖子、领口、裙边的精美刺绣,让一个个盛会更加出彩,让一个个女子愈发动人。



精美,刺绣织锦呈现视觉盛宴


6月9日,融水苗族自治县在芦笙广场举行了一场集体刺绣活动——60名绣娘共同绣一幅长达20米的长卷。在刺绣现场,苗、侗、瑶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成为一道风景,其服装上的刺绣更是耀眼。


融水县“非遗”办主任何钻介绍,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按服装的各个部位大小、宽窄,把刺绣品剪成一条条花边缝贴在衣领、衣襟、袖口、头巾、脚套、围裙、胸围的边缘,女性穿戴起来,不但突出民族特色,而且美丽多姿,引人注目。


苗族姑娘喜欢刺绣,也喜欢穿漂亮的刺绣服装。当赶坡会或约会以及参加重大活动时,她们会穿上亲手绣制的服装以表示重视,吸引后生的青睐。


苗族女性从童年时就开始织锦,到成年时几乎每人都有一部特制的织锦机。苗绵是苗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品,它用细白经纱为经,多种颜色的丝线为纬织制而成。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不用原样和预绘的图案来模仿,只凭着想像和实践经验,将构思的图案纺织在白经纱上。织成的苗锦图案新颖别致,不仅有传统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还有丹凤朝阳、双龙戏珠、鱼跃龙门等,色彩斑斓,寓意深刻。



即使到了现在,不论是在城市中,还是在深山里,不少苗族同胞仍喜欢使用苗锦作床毯、被面。在苗族聚集区,织锦和刺绣坐垫、背带、挎包、提包等生活品也十分常见。


据介绍,刺绣苗锦色彩鲜艳、绚丽多姿,是苗族男婚女嫁的贵重礼品。男女青年恋爱成熟之后,便互赠定情信物,其中女方回赠的会是苗锦挎包、提包。姑娘出嫁时,苗锦背带和苗锦被面,也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彩礼。要是谁家女儿出嫁缺少这两件物品,人们就会议论她,她也会遭到家公家婆的另眼看待。


热爱,让“非遗”文化走进新生活


虽然走进了新时代,古老的苗族刺绣和织锦依然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苗族同胞对刺绣、织锦的依然钟情,充满热爱。


在融水县芦笙广场边有一家专营苗族服装和苗族特色工艺品的商店,不久前,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刺绣)传承人的店主李伊园还在一家四星级宾馆旁边开了新店。


扩大经营规模,是李伊园对苗族刺绣、织锦等热爱与充满信心的体现。15年前,带着一腔热情,李伊园就在融水开办了一家刺绣厂,但由于没有打开销路,三年后就停产了。之后李伊园在其他行业奋斗了10年。2014年8月,李伊园辞职,再度去圆刺绣梦想,当年9月成立了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从源头搞起,制作+销售,生产和经营民族服饰和旅游产品。”在融水县良寨乡出生,现在县城工作的苗族姑娘李伊园说,他们如今有一个约50人的团队,其核心成员有8人,此外是来自融水白云、拱洞、良寨、大年、红水和香粉等乡镇的40名妇女。“我们的队员都是刺绣爱好者的代表,年纪最小的29岁,平均年龄55岁。”


李伊园介绍,一身浓墨重彩、热烈艳丽的苗族服饰并不适用于日常生活中,为了拓宽销路,她们现在不仅是制作和销售传统的苗族服饰,还把刺绣品作为日常服装和饰品的“画龙点睛”之笔,如在戒指上镶嵌刺绣品、在日常服装上点缀一小块刺绣品,制作具有刺绣特色的围巾、抱枕等。


今年三十出头的大年乡吉格村火烧屯的姑娘袁世兰,13岁时就开始跟村里的师傅学刺绣,现在大年乡周边乡镇一带小有名气。她从小就对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十分感兴趣,也时刻想着怎么把这些动物植物绣出来,加上刻苦勤奋,就有了现在的成就——周边刺绣剪纸多出自她手。



苗族刺绣多用纸样贴在苗锦上然后一针一线按样刺绣,因此刺绣剪纸就有大量的市场。“我都是在家里剪纸和刺绣的。一整套苗族刺绣的剪纸可卖1000块钱,背带盖刺绣的剪纸可卖300块钱,胸兜剪纸一片可卖50块钱。”袁世兰说,她每年设计与卖出去的刺绣剪纸就有约100套,一年光是卖刺绣剪纸就有3万元的收入。


而苗锦也在保护中呈现新的生机。在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2010年,融水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成立织锦工作室,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织锦)传承人唐巧英专职授课,几年来免费办班24期,培训学生400多人次。唐巧英说,由于职业的客观性个人没有更多的作品流入市场,也没有展示作品的机会,但自己没有后悔,更多的是欣慰,因为学生们在织锦工作室中体会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苗族织锦技艺得到了传承。


现状,风景大好仍有险阻


刺绣是一种观赏性与实用性并举的工艺形式,是一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灿放新花,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人才断层问题。


袁世兰说,寨子里原来有20多人刺绣,但现在只有10多人刺绣了,因为其他的绣娘都外出务工了。“纯手工的刺绣很花时间,绣好一整套苗服要一年时间。”哪怕是小的刺绣品也要一周时间以上。袁世兰也有过外出务工的想法,但“如外出就没有机会刺绣了”,因为难舍刺绣,所以她一直留在农村。


李伊园也表示,她那约50人的刺绣团队队员平均年龄55岁,就说明了人才断层问题,现在愿意坐下来刺绣、喜欢刺绣的年轻人不多,手艺好的年轻人更少。


“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李伊园分析,目前刺绣的销路不大与产品的设计与定位有很大关系。原生态的民族刺绣虽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但并不适合出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而且刺绣服装贵的要几千元,便宜的也要几百元。其色彩与样式既不符合日常需要,价格也不被一般人群所接受。因此,要实现刺绣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其实可以化繁为简,只要把刺绣等元素融入相应商品,满足日常需求即可。



与刺绣相比,织锦问题就突出许多。


首先是人才断层问题最为突出。现在乡下会织锦的年轻妇女不多,在李伊园的团队中,织锦的都是老人,最年轻的也已46岁,最年长的已83岁。


其次是收益影响发展。唐巧英介绍,一幅织锦床单售价是150元~200元,纯手工制作要10天。现在的年轻人要么忙于读书,要么打工挣钱,愿意学习织锦这门“没得钱”手艺的人少之又少。而看起来效果相似的机器刺绣品,机织是一下子就可完成。


而更为尴尬的是,不仅愿意学习织锦的人少,制作织锦机的人更少。现在,融水周边没有人制作织锦机,如有需要,要到乡村收购老机子,或从外地购进。



前景,举力应对推进传承


6月9日在融水县芦笙广场举行的这场集体刺绣活动是由融水县委宣传部、文体新广局、妇联、民宗局、旅发局和县教育局联办。由于各方合力,发动到位,一些绣娘得以第一次出远门到县里,随后还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参加相关活动。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人才断层、影响力弱等问题,融水县已开始以多部门合力的形式推进保护与传承,也得到认可,“一直想到外面开拓眼界和学习!”袁世兰等绣娘说,“这样的活动就非常好,希望每年都搞!”


而保护传承中的个体也在探索中前进,李伊园介绍,刺绣产品本地人买的不多,“我们把广场店积压的商品拿到金芦笙大酒店边的店销售,有客人问了价格后也没讲价,一下就买了10套苗衣。”现在,她正在努力帮合适的商品找到合适的顾客,“产品应当定位高一些”。她同时跟上时代步伐开起了网店,还利用周末对外开展刺绣培训。针对“‘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她还将引进团队,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



不少人士对刺绣、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提出建议:各方多加关注“非遗”人群,提供更多帮助和资助;给“非遗”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进一步加强培训。唐巧英还说:“不仅是织锦技艺要传承保护,织锦机的制作也应进行保护。织锦工作室教学形式单一,希望可以有投影仪、幻灯片等现代教学设备,让青少年学生学得更轻松。”(记者 董明)

相关阅读:

  1. 1招标公告
  2. 2北部生态新区首个低碳实践样板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 年发电400万千瓦时 缓解用电压力
  3. 3潭中西路南片区两条规划路通车
  4. 4桂中市场展新颜
  5. 5中国科协来柳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科技服务对接活动 聚焦重点产业 赋能柳州发展
  6. 6抢抓“黄金期” 奋斗正当时
  7. 7东方梦工场-柳空文化艺术创业园文创孵化楼项目建设接近尾声 部分场馆已经投入使用
  8. 8红色步道将变绿色长廊 柳东新区官塘片滨江生态湿地公园二期预计5月1日开放
  9. 9东方梦工场-柳空文化艺术创业园文创孵化楼项目建设接近尾声 预计今年6月完工
  10. 10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访第二届柳州市文明家庭黎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