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
千百年来,你们一直驻立在那里,或蛰伏于地下,寂寞地等待。
时光在流逝,风雨在侵蚀,人为在破坏,你们的面容,就像人的记忆,随着苍老的来临日渐混沌、模糊,最终了无痕迹。
你们等的人终将抚去你们面容上的蛛网与尘土,以惊喜的神情急切去抚摸前人留在上面的刻记。就在那一瞬间,你们从沉睡中醒来,打开了一条门缝,透出了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光明与黑暗、升平与杀戮,以及另一个社会形态中各色人等的安生与呼号、奋斗与沉沦、成功与失败……
一颗顽石遇到一株绛珠草衍生出了一部让人柔肠百转的《石头记》(《红楼梦》别称)。那株绛珠草在那块顽石上深深记刻的爱恨情仇已成千古绝唱。
千百年来,无数土著居民在柳州繁衍生息,无数文人墨客与这座山水之城邂逅,他们又在这些奇峰乱石上记刻下了什么?他们又在自己的安息之地埋下了什么秘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路寻去,去抚摸这些历史的旧迹,去追溯这一段段记刻在石头之上的历史风云与悲欢离合。
写下以上文字,是想告诉喜欢这个专栏的读者:伟哥又回来了,继续给大家讲述关于柳州的一些古老的故事。并且,“柳州发现”微信公众号也同步上线,欢迎大家关注。今天开始,给大家带来的将是前些年未能完成的“石头记”系列报道。本人并非考古学家,也并非历史学学者,故探索分析有不对之处,请方家多多指正。大家或有关于摩崖石刻、碑刻或古老的墓志铭的线索,欢迎提供给伟哥。联系电话:13707800976
“石头记”系列报道之抚江之役
“一方保障”的烽烟往事(上)
2016年10月15日,深秋时节,枫红芦白,远比现在风和日丽。我与市方志办的一位朋友,驱车前往鹿寨,然后过永福往融安。沿途湿地秋色优美,一丛丛的九龙藤开着芬芳而细密的花,引来一群养蜂人在桉树林中安营扎寨。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秋日我们这一路却是要去调查一起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的杀戮事件。当然,这已经是四百多年前的事了。据说在鹿寨县的某处山上有一处刻有“一方保障”的摩崖石刻,记录有这件事情的始末。

寻找“一方保障”
在中渡附近,小路旁的田地上罗老汉正在收割将熟未熟的高粱。这能用来干啥?老汉说,做扫把,10块钱一个。喔!这就是高粱的南方用途。问他知不知道“一方保障”摩崖石刻,罗老汉说,还要往前,往前一点,过镇上,在一个叫旧县屯的地方。
旧县屯,顾名思义,那里曾是某旧县治所在。略懂当地历史的百姓都知道,鹿寨县为1951年合并雒容、中渡、榴江及修仁四县而成,因县治在鹿寨而得名。“鹿寨”之名又从何而来呢?是不是原来是个养鹿的地方?并非如此,鹿寨在古代是一种军事设施,大致是军营前的防护栏。很显然,在古代,鹿寨是一处军事要冲,随时可能烽烟四起。
我们的车子抵达中渡镇大兆村旧县屯,绕山而行,却不见石刻。停车询问,一老妇告之,就在你们屁股后面。回头果然。因访客不多,此处的摩崖石刻入口几乎已被林木遮掩。入口处有鹿寨县文管所所立“铜盆山摩崖石刻”石碑,拾阶而上不远便可见“一方保障”四个大字在一处四五米高的摩崖之上,有古榕踞其上,根系穿石隙而下。
“一方保障”四字为行书,字体苍劲有力。碑文为楷体,字体圆润饱满,刻工细腻,十分耐看。
摩崖石刻被称为刻在石壁上的史书,在历经数百年战火、文化运动,以及人为破坏后,许多历史典籍都已化为乌有,而作为记刻着历史上某个重大事件的摩崖石刻却因特殊的材质和地处偏僻荒山而保留了下来,实是缺史少料的研究者的幸事。
解惑“一方保障”
“一方保障”保障谁呢?可喜下面的碑文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侵蚀却仍十分清晰,实属难得。
摘录碑文如下:

万历元年,诏讨怀叛瑶,调集左右两江及湖、浙官兵十万员名,十二月初四日进克板江,连破河潺、田寨、焦花、潘营、太平、河里、腮江、独峒……二年二月,移师顺剿雒容之托定、洛斗;柳城之上油……维时,调度督察提督两广军门右都御史殷正茂、巡抚广西军门右副使都御史郭应聘,巡按监察史唐练也,总统诸师则征蛮将军都督同知李锡也……
碑文落款为“万历三年七月立”,从碑文的内容来看,此碑主要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派十万大军“诏讨怀叛瑶”;一件是“移师顺剿”雒容、柳城、永宁、永福、阳朔、荔浦等地叛乱。
明万历初年,这附近为何叛乱四起,让明朝廷竟然动用十万大军前来征剿?我忽然记起早前曾在市柳北区石碑坪镇山尾村北面的龙船山上也有一块摩崖石刻,记刻的时间也为万历三年七月,内容几乎与旧县的这一块一模一样,只是风雨侵蚀,字迹漫灭,保存状况大不如后者。
为何同样事情却四处刻石铭记?理由不外乎此事确是大事,且涉及到许多人,诸如此役中殷正茂、郭应聘,、唐练、李锡等的军功荣誉,值得大肆宣扬。此外,诸如此类“平蛮”事迹,刻于石上,撰刻者也期望能对民众起到震慑作用,使其不敢再反。
不过此等“大事”,在柳州,从明代以来地方志中并无记录,因此我们只能从别的渠道去试图破解这件事情的始末。
三江瑶民溯源
我们先来破解第一谜——“诏讨怀叛瑶”。
所谓“诏讨怀叛瑶”,即奉旨讨伐怀反叛的瑶民。“怀”指的是何处?从碑文中列举的独峒、腮江、唐朝山等地名来看,多位于现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三江附近古称“怀远”,应该便是碑文中“怀”的所指。
我们都知道,现在三江居民以侗族为主,瑶族并不算多,为何在明代,瑶民的反叛竟然需要朝廷动用十万大军来征剿?我们需要从历史的深处去寻求线索。
据史料记载和历史学家考证,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相传为“尧”帝的后裔,盘瓠(即盘王)的后代,曾生活于黄河流域。瑶族先人与三苗(苗族先人)曾与南方蚩尤部族联合,在涿鹿(涿鹿县,属张家口市)发起与北方炎黄部落的战争,即著名“逐鹿之战”。战争最后以蚩尤战败告终。瑶族先人有一部分战败被俘沦为劳役,即词语“徭役”的由来。其余因战乱流离失所,特别在宋、元、明三朝屡次因被朝廷征伐而不断迁徙,今大部分生活于广西和湖南等地。
在瑶族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千家峒的故事流传最广。千家侗位广西桂林灌阳东部海拔2009米的都庞岭主峰韭菜岭下,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诱惑力的地方。如今,散居在国内外的众多瑶族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千家峒迁徙出来,千家峒是他们的祖居地。瑶族人向往千家峒,崇拜千家峒,将千家峒视为圣地。
既然如此美好,他们为何又迁徙出来呢?元朝天德八年(公元1305年)官兵攻打瑶族人的“伊甸园”千家峒,瑶民再次被迫逃亡。瑶民在离开千家峒前将一只牛角锯为十二截,每姓瑶族保存一截,以便日后相认。这是瑶族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离散与迁徙。
尽管历代以来,瑶族被迫离开故土,从黄河到长江,从平原到深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这些盘王的子孙,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王者之血性,性情里依然沿袭着祖先高贵的气节和勇气,尽管屡战屡败,却从不屈服。《梁书·张缵传》有记:“州界零陵、衡阳郡,有莫徭役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
“莫徭役者”意思为“不服徭役,不纳税粮的人”,指的正是瑶族。瑶族为何不愿服徭役纳税?《隋书·地理志下》有如此记述:“长沙郡又杂有夷蜓,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
所谓“有功”是指传说中的瑶族始祖——盘瓠曾为“尧”帝立下战功之事。但从其民族苦难历史来看,瑶族的不断迁徙离散更有可能是因为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奴役,为避繁重的徭役而迁徙到深山边地,并时常居无定所。
元末明初正是瑶族从湖南大量迁入广西的时期,三江与湖南交界,又地处偏僻,王法鞭长莫及,正是瑶族人心中的乐土。
那么,明代时期的三江瑶民处在怎样的生活境况之中?又是因何事竟引来“十万天兵”征伐之祸呢?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
(柳州晚报记者 赵伟翔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