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人是史上第一拨吃螺蛳的人?记者走进白莲洞,探寻柳州史前文明之秘

城记|时间:2019-12-18 14:40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1穿越洪荒:体验奇妙之旅


“我常常想,在几千米以下的地核,那里究竟藏着些什么,一些什么,如同我的沉默……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什么,拨开尘雾和泥土,我会让她复活,总有一天,让她告诉我,她曾怎样的生活……”

  

不少家长带小朋友来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参观.jpg

不少家长带小朋友来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参观


——这是国内著名音乐剧《金沙》的选段,讲述的是成都3000年前金沙古国的故事。一曲唱段,写照着我们从地底无尽尘埃岁月中,溯源过往、追寻祖先足迹的精神之旅。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中断的古文明,在于我们精神世界里对传承的执著和坚持。这部剧正是从考古发掘出发讲故事,进而展现一段文明历程,塑造一座城市文明传承底蕴的经典作品。

  

柳州,我们常说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事实上,早在数万甚至数十万年前,柳江流域便已是古人类生息之地,白莲洞人和柳江人便是穿越在那一段时光中的主角。进而回溯到200多万年前,活生生的“金刚”——柳城巨猿作为一条未进化成人类的分支,便已在洪荒中横行。

  

在考古学上,有“南有白莲洞,北有山顶洞”之说,以白莲洞人和柳江人等古人类遗址为中心,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柳州呈现出一个古人类遗址的群落,他们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这一人类发展重要历程的重大发现,是人类“单一地区起源”说到“多地区起源与附带杂交”说的核心佐证之一。


复原像展示了古人类打猎的场景.jpg

复原像展示了古人类打猎的场景


今年9月29日,新的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在这座神奇的洞穴博物馆中,集中展示了柳州古人类和古猿类遗址群落的种种遗存,以及用现代科技还原的各种穿越场景。今起,我们将推出“走进白莲洞,探寻柳州史前文明之秘”,拨开历史的尘雾和泥土,让他告诉我们,他们曾怎样生活;柳州,有着怎样的文化底蕴和基因。

  

11月7日,我们第一次走进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外广场上,一群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准备进入展厅,其中还有幼儿园小朋友。他们或许还不能理解上万年前是什么概念,但他们将会萌生对于文明和传承的种子。

  

此后几天,我们多次走进这个浓缩了柳州史前文明财富的“洞穴”,展开一段探寻之旅:200多万年前的清晨,森林中晨光和雾霭交汇,一群巨猿从洞中走出,它们的领袖身长5米,壮硕无朋,体型是当今最大的猿类——非洲山地大猩猩的两倍,是名副其实的“金刚”,巨猿出行,横掠丛林,折断的树枝噼啪作响;20多万年前的柳州,一个晚期智人在洞穴里用石头于岩壁上刻画着什么,也许是某种动物,也许是某种记事方式,他已经开启了智慧之门,他就是柳江人;3万多年前,在白莲洞附近的丛林和湿地中,身着兽皮的一群古人类为一天的食物而努力,他们有的手持棍棒或石器围猎野猪,有的采集浆果,有的在捞螺蛳,这群白莲洞人为了生存,不断进化出更高级的智慧和技能。走进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你便穿越在史前一幅幅鲜活的场景之中,柳城巨猿、柳江先民、白莲洞人、龙潭渔夫,古人把他们的故事埋藏在喀斯特洞穴堆积中,等着我们去追寻。而柳州先民的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浓缩于此。

  

“金刚”之威

  

博物馆里陈列着两具高大的塑像,是柳城巨猿复原像。巨猿生活在距今200万至20万年间,它站立起来可达3米至5米,体重能超过300公斤,是已发现的最大型的灵长类动物。


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在香港中药铺中发现了几枚巨大灵长类牙齿化石,并将其定名为巨猿。1956年,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和贾兰坡教授追寻着这些线索,亲自率队来广西进行野外考察。直到1957年,巨猿的第一个下颌骨才由柳城县农民覃秀怀的一个偶然发现出现在专家眼前。经考古发掘,柳城巨猿洞出土了巨猿下颌骨3件、巨猿牙齿1100多枚和数量众多的其他动物化石。使柳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巨猿之乡。

  

巨猿曾和直立人比邻而居。随着青藏高原隆起,气候交替加剧,巨猿栖息的亚热带森林环境被改变,距今10万年前,不能适应生存环境巨变的巨猿逃不过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柳江人和日本先民

  

1958年9月,柳江新兴农场的工人在挖取岩泥时发现了一个头骨,当时的场长李殿将它保护起来交给了博物馆。著名古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研究后认为,柳江人洞发现头骨的形态特征较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四川的资阳人原始,柳江人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为当时在中国以至整个东南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代表。柳江人头骨前额膨大隆起,嘴部后缩,头骨枕部没有粗壮的肌脊,跟现代人已经很接近。

  

1994年,“古人类与史前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柳州召开,与会的中日学者把在日本列岛发现的古人类与柳江人做了对比,认为距今18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冲绳的港川人可能是柳江人的一支演变而来。柳江人洞低矮狭小,黑暗潮湿,不符合古人类选择居住地的标准,那么柳江人为何出现在这里呢?有关学者联想到了距离柳江人洞仅3公里的白莲洞遗址,柳江人可能就是白莲洞早期文化的创造者。

  

白莲洞人的技能进化

  

白莲洞遗址的文化堆积年代为距今37000至7000年,包含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经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遗存。从1956年到20世纪70-80年代,白莲洞遗址经过数次发掘,发现人类用火遗迹2处,出土人牙化石2枚和一批破碎的动物化石,打制和磨制石器500余件、夹砂陶片若干。白莲洞连续完整的文化堆积如一部古老的地书,为探索中石器时代华南地区文化转变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证材料。

  

在距今37000年至20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白莲洞人制造的工具以简单实用为主,例如石锤,利用砾石自然的形态,采用锤击法单面打击制成。距今约1.8万至1.2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技术进步,白莲洞人已经有意识地通过二次加工将石器修理成对称和便于抓握的形态;带来更多惊喜的是,出现了磨刃石器,为获得锋利的刃而磨削的新工艺,是观念上的一大突破。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11000年至7000年间,白莲洞出土的这一时期器物可以看到技术跃进之后的持续进步,砾石工具已经修整得很规整并经过磨光,甚至出现了组合工具。

  

他们怎样生活

  

博物馆二楼有一片浸入式展区,再现了古人类在打制石器、磨制骨器、制作木矛、揉捏陶土的生产场面,和采集、狩猎、渔猎收获时的片段,共7组群像雕塑,说明史前柳州是水草繁茂的宜居之地。

  

柳州先民在原始森林中采集野果、在山岭上狩猎野猪、在龙潭碧水里叉鱼捞螺。夕阳落山时,回到山洞,割开野猪的毛皮取肉烧烤;敲掉螺蛳尾部用陶器煮一罐汤;在白莲洞中守着篝火,听老人讲口口相传的上古传说……

  

这里的场景,虽然不能反映柳州史前文化的全貌,但是不可否认柳江流域在史前时期有过璀璨夺目的文化,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原始宗教萌芽研究、原始制陶技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旧石器时代长达300万年的漫漫征程,柳江先民经历风霜雨雪、颠沛流离、忍饥受渴的艰辛岁月,在距今1万年前他们走出洞穴步入广阔的天地,顽强拼搏中迎来了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


2螺蛳石器:进化折射智慧


柳州螺蛳粉如今是当之无愧的“网红”美食,甚至走向了世界。通过白莲洞,我们了解到,数万年前柳州先民便以螺蛳为食。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柳州人从史前到如今的一路前行,螺蛳的螺旋状外壳,如同时空隧道,让我们有了追根溯源的入口。而各个时期地质层发掘出来的一件件石器,也诉说着洪荒岁月,人们为了繁衍、生存如何开发着人类智慧——从旧石器时代粗糙的打制石器,到中石器时代具备一定形状和被打磨过的石器,再到新石器时代出现经抛光、打孔后的甚至是专门用于祭祀的大石铲,我们见证了柳州先祖不断开启新的文明大门。都说仓颉造字而天地惊鬼神泣,柳州先民从螺蛳的烹煮到工具的进化,一样是刺穿蛮荒笼罩、开启文明曙光的战天斗地之举。一颗螺蛳,一件石器,让我们看到史前先民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核。从博物馆走出,看到现代都市,这万年的沧海桑田,并非一梦,而是我们不断前行的一段旅程。

  

柳州人,“史上第一拨吃螺蛳的人”

  

在博物馆内,工作人员复制了一段大龙潭鲤鱼嘴遗址的螺蛳壳堆积层,自下而上螺蛳壳由大变小。“可以说柳州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就是一段采集食用螺蛳的历史。”柳州博物馆原副馆长、本地知名考古学者刘文说,虽然柳州螺蛳粉出现时间较短,但嗍螺蛳在柳州历史悠久。


1980年1月,当时柳州博物馆的罗秀英和桂林文博专家在大龙潭调查摩崖石刻时,随手在路边抓了一把土,罗秀英说了一句“怎么有碎陶片”,大龙潭鲤鱼嘴遗址便被“抓”了出来。

  

游客们观看宣传片.jpg

游客们观看宣传片


“在发掘大龙潭鲤鱼嘴遗址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螺蛳壳,这些螺蛳壳已有21000多年历史,‘屁股’都被‘钳’,肉被食用。”刘文告诉记者,在发掘地层时有个有趣的现象。“在不同地层发掘的螺蛳壳形状不一样,越往底层的螺蛳越大颗,较上层发现的螺蛳壳相对小很多,说明人类吃螺蛳比产螺蛳的速度要快,把大的吃完了就只能吃小的了。”

  

为何螺蛳成为柳州史前人类大量食用的美味?肥美的鱼需要眼疾手快的人才能捕到,而新鲜的螺、蚌,方便捡拾,半大不小的少年也可以参与晚餐的筹备。也许有人会问,古人类吃螺蛳跟我们现在一样?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馆长蒋远金说,我们可以想象,族群里的厨师会用敲砸器把螺蛳尾部敲掉,放到陶器里煮食。鲜美的螺蛳加上捕获的河鱼、采集来的野菜,正是一顿丰盛美味的原始火锅大餐。从螺蛳去尾这个细节,我们能看到先民无处不在的智慧进化。

  

比之学者的严谨考据和推论,我们对柳州人和螺蛳的联系,有这样一番理解:螺蛳外壳僵硬而内里柔软,与柳州人之气质其实挺相像——柳州人在广西以豪爽著称,城市气质洋溢着不服输的劲头,连说话语音也比桂北等地区更为硬朗;但我们一样也情感丰富,有喀斯特奇峰之跌宕,有九曲柳江之婉转,有紫荆花城之浪漫,有着对家乡深深的自豪和海纳百川共聚柳州之共识。当然这是对于柳州气质的一家之言,但还有个说法,也值得我们品味——因为古人类遗址集中的螺蛳堆积层证据,以及如今柳州人仍旧痴迷于以螺蛳为食材的各种美食,便有我们是“史上第一拨吃螺蛳的人”之说,玩笑之中,也是柳州之体现,什么事都要争个第一。

  

石器时代他们开始仰望星空

  

在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内,陈列最多的展品,是石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大石铲,这些大石铲具备复杂的形状和纹饰,最大的有近一米长,是新石器时代所造。这些石铲材质硬脆,能用于挖掘么?副馆长闫少朋说,“这些石铲并非用于生产,主要功能是装饰和祭祀”。我们仿佛看到这样的场景:火堆之前,祭坛之上,族老手持代表权威的这些祭祀用具,沟通神灵与上苍。


人类的起源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而以柳江人为代表之一的智人阶段的晚期智人,则将人类带入石器时代,开启人类文明。从柳江人到白莲洞人,再到大龙潭鲤鱼嘴、兰家村等遗址,数十平方公里内,集中呈现出史前人类从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发展历程。从最初为了采集和渔猎,制造出最简单的工具,到打磨出锋刃用于狩猎、给石器穿孔用于固定渔网、刻出纹饰用于祭祀,柳州先民展现的智慧令人惊叹。最终,当他们以手中的器物作为媒介仰望星空时,文字、宗教、信仰这样人类文明的高级智慧,已在萌芽之中。

  

事实上,我们以往所学的历史当中,教材里定义智人最初的阶段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其中并无“中石器时代”,一段时间来,有关“中石器时代”是否存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而柳州的古人类遗址群落,其一脉相承的证据,是“中石器时代”这一阶段得到普遍认同的重要佐证,一定程度上定鼎“南有白莲洞、北有山顶洞”之说。这些石器,是柳州弥足珍贵的瑰宝。

  

当人类从洞穴中走出

  

柳州自然环境优美,河流纵横,适合人类居住繁衍。至今,以白莲洞遗址为中心自外辐射,二三十公里的距离,发现了白莲洞、鲤鱼嘴、兰家村、鹿谷岭等史前文化遗址。

  

从白莲洞洞穴居住发展移居河岸狩猎、捕捞,柳州先民从岩洞走出,繁衍到更广阔的天地。刘文说,白莲洞遗址、鲤鱼嘴遗址出土的燧石石器,其他遗址所没有,而鲤鱼嘴遗址应由白莲洞发展而来。兰家村、鹿谷岭、响水等遗址发掘的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则说明了古人类在此有着长期的生存痕迹,在河岸搭棚生活、生业,从岩洞、高山走向河谷,从渔鼓走向文明。

  

“五万多年前柳江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三万多年前白莲洞人生活的痕迹依稀可见,两万多年前大龙潭人的出现,一万多年前的兰家村人、都乐人生存于此,这样衔接下来,在柳州生存过古人类都能排得上队,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存痕迹。”刘文说。

  

寥寥数语凝练的古人类发展历程,实则经过了万年的沧海桑田,柳州先民在蛮荒中前行,走到如今的岁月。而在更久远的200多万年前,柳州曾是巨猿“金刚”横行之地,他们与我们智人的祖先同处一个时空,最终这一种群却神秘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他们遭遇了什么?


3“金刚”让柳州成为“巨猿之乡”


迎面而来两只巨兽,高大壮硕,形象让人十分熟悉——跟好莱坞著名科幻电影里的“金刚”高度相似。这是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里的两个柳城巨猿复原像,副馆长闫少朋说:“复原像都不能反映这巨猿有多巨大,这比实际尺寸有所缩小”。活跃在200多万年前的柳城巨猿身长3到5米,上世纪50年代,这个物种的第一块下颌化石在柳城县社冲乡楞寨村被发现。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巨猿化石的地点有17个,广西就占12个,在柳城出土的化石数量最多,也最为珍贵,柳州是名副其实的“巨猿之乡”,也使柳州在柳江人、白莲洞人等古人类遗址之外,增添了远古生物繁衍生息的新奇,他们是来自两百万年前的“金刚”。从体型上来看,这些巨兽在远古几乎无敌,难有生物威胁到它们的存在。是什么原因让它们最终消失?这是柳州土地上远古生物留给世人的又一个谜,以巨猿为主角,柳州的故事,追溯到了200多万年前。

  

游客在拍摄柳城巨猿复原像.jpg

游客在拍摄柳城巨猿复原像


让考古泰斗激动的巨兽从泥土里现身

  

在发现巨猿之前,位于楞寨村的这个普通山洞叫硝岩洞,一连串的巧合,让深藏洞中两百万年的巨兽从历史尘埃中再见天日。

  

1956年9月,村民覃秀怀父子冒险攀壁到此洞中挖岩泥做肥料。不料一锄下去,却“咣”的一声,锄头勾出了一样怪东西——一块如马蹄形的石头,上面还长着牙齿。后来有人告诉他,这可是宝贝,叫“龙骨”,可以当药材卖。当父子俩兴冲冲地到收购站时,工作人员却说,1956年4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禁止挖掘和收购“龙骨”。正当覃秀怀一脸失望,准备收拾东西走人时,眼尖的柳江县洛满人民银行营业所主任韦耀社,发现“龙骨”里有一个下颚骨并劝其捐献给政府。


于是这个标本就由韦耀社送到柳州市文化局,又转送到当时的广西省博物馆。巧的是,当时,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奉中国科学院派遣,正好在南宁筹备到广西各地进行山洞化石调查研究。标本被送到正在南宁作野外考察的裴文中手中,裴文中托着标本,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你了!”

  

巨猿,一直是考古界和探险家最为热衷追寻的物种之一,也是世人乐于想象和关注的对象,科幻经典IP“金刚”便由此而来。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在香港中药铺发现了几枚巨大灵长类牙齿化石,并将其定名为巨猿。直至1956年,裴文中和我国另一考古泰斗贾兰坡教授追寻着这些线索,发现了柳城巨猿。经考古发掘,柳城巨猿洞出土了巨猿下颌骨3件、巨猿牙齿1100多枚和数量众多的其他动物化石。据《世界巨猿化石地点统计表》,已经发现的17个巨猿化石地点,大部分只是发现了数量不多的牙齿化石,巨猿的下颌骨仅柳城巨猿洞和崇左岩亮洞有发现,其中柳城巨猿洞出土的巨猿化石数量最多。

  

猜想:吃素的巨兽

  

从1957年到1963年,调查队对柳城巨猿洞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共出土巨猿下颌骨3件、牙齿1100多枚。代表了更新世早期75个巨猿个体。山洞也因此被命名为柳城巨猿洞。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17个巨猿化石地点中,广西多达12处,而柳城巨猿洞出土巨猿化石的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世界第一,柳州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巨猿之乡。随着巨猿化石材料的增多及研究的深入,巨猿的神秘面纱也一点点地被揭开。

  

科学家推断,巨猿体型庞大,它的牙齿远比人的粗大,是人类的2至3倍。巨猿的下颌骨与巨大的臼齿都有与人类相似的特征。但巨猿是否属于早期人类,是否具有直立行走的行为方式,目前的化石证据还不能解答。

  

巨猿的牙釉质厚度是目前已知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厚的,根据牙齿特征门齿很小,犬齿不锋利,上下臼齿咀嚼面大、磨蚀厉害,我们推断巨猿是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以森林中的草、嫩叶和果实为主要食物。

  

这么庞大的生物竟然是素食型动物,这就很有趣了。正是它们的牙齿非常强大,咬合力足以用来咀嚼竹子这样难咬的食物。一颗巨猿牙齿大到可以有人类牙齿的四倍之大,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古人类研究中心博士廖卫曾说:“拥有这些巨大牙齿的巨猿,想要咬断一根碗口粗的竹子,就如同人类折断一根牙签一般轻松。”

  

巨猿,这个目前已知生活在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和“活化石”大熊猫一样,同样对竹子情有独钟。1962年,裴文中在广西柳城县巨猿洞内发现了大熊猫小种化石。是不是在200多万年前,在柳城这片繁衍生息之地,巨猿和大熊猫的祖先曾一同生活,它们穿越原始森林,寻找美味竹子?但随着地球演变环境变化,大熊猫在漫长的岁月中存活下来,巨猿却在距今约10万年前消失灭绝,这其中巨猿又经历了什么?

  

消失:巨大化的陷阱

  

更新世早中期,巨猿和直立人曾比邻而居。随着青藏高原隆起,气候交替加剧,面对这样的环境改变,为什么属于直立人的北京人最后进化成了现代人类,而与同时代原始人类相差微乎其微的巨猿却走上了灭绝之路?

  

裴文中认为他们是“懒”死的。加拿大地球地理学教授杰克·里克则声称,巨猿是“饿”死的。

  

上世纪60年代,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教授周慧祥在研究柳城巨猿洞地质情况时,发现椤寨山所在区域位于广西弧内中间地带,是相对较安全的地区。也就是说,在第四纪,柳城地带地质变化不大,不足以威胁到巨猿的生存。而柳江两岸森林密布,植物果实和可猎捕的动物很丰富,食物来源不愁。

  

当北方平原上“穷苦”的北京人开始刀耕火种时,柳城的巨猿们却像现在的黑猩猩一样,正在一边晒太阳,一边用小树枝插入白蚁窝中引出白蚁当零嘴。

  

裴文中教授认为,正是这种“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了巨猿的灭绝。巨猿的前辈生活在气候暖和的南方,生物众多、食料丰富,不用劳动就可获得食物。因此,身体就向着庞大的一方发展。

  

但是同时,它们猎获食物的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到了后来,巨猿庞大的身躯需要大量的食物,却猎取不了,它们就只能灭绝。

  

相反,在北方,中国猿人的前辈生活在寒冷干燥的气候里,食料贫乏,他们被迫进行劳动,用两只手来狩猎其他动物、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到了中国猿人的时代,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石器工具,生产力高,最后变成了现代人。

  

杰克·里克则认为,因为巨猿主要以竹子为生,在巨猿生活的末期,正是冰河期反复出现,整个北半球气候多次剧烈动荡的时期,竹子还有一个几十年一遇的集体开花期,这给巨猿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它们单一的饮食结构使得其在与人类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并最终导致了巨猿的灭亡。

  

貌似强悍的巨猿在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中进化失败,最终被自然淘汰。而同期智人的先祖,则不断在挑战中,走出蒙昧,开启灵智。无论是百万年前的猿类,还是始于柳江人、白莲洞人的柳州先民,都是我们这片土地生机蓬勃的证明。在考古界,在人类学研究当中,柳州的诸多遗址,是一个重要的中心。而这些宝贵的文明财富和底蕴,并不如我们的工业城市、甚至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紫荆花城等名片所熟知。这笔丰厚的遗产,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4北有山顶洞 南有白莲洞


1956年,柳城巨猿下颌骨化石的发现,揭开了柳州史前遗址发现与发掘的大幕。此后白莲洞遗址、柳江人遗址、鲤鱼嘴遗址等重要遗址相继发现,通过文物普查。在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柳州持续发现了甘前岩人遗址、九头山人遗址、都乐人遗址、酒壶山遗址、陈家岩遗址、穿洞遗址、仙佛洞遗址等洞穴遗址,以及兰家村遗址、鹿谷岭遗址、响水遗址、新村遗址、独静村遗址、曾家村遗址等台地遗址。这些各类遗址共有40多处。

  

复原像展示了当时古人类生活劳作的样子.jpg

复原像展示了当时古人类生活劳作的样子


柳城巨猿洞发现的巨猿化石,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世界第一”,让柳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巨猿之乡。而一系列史前人类遗址的发现,在柳州形成了一个方圆数十公里的史前人类遗址群落。柳州这片土地,完整而集中地呈现出人类史前文明的演化历程,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较为罕见,足以证明龙城是得天独厚的人类生存繁衍之地。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白莲洞博物馆创始人裴文中教授说:“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而在这中心里,柳州则是以裴文中教授为代表的诸多考古学家云集之地。“北有山顶洞,南有白莲洞”,以白莲洞为代表的柳州史前文明遗址群落,与早已名扬世界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南北辉映,共同开启神州大地源远流长的文明曙光。

  

为什么说“北有山顶洞,南有白莲洞”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广西逐渐成为古人类学研究的重点地区。

  

裴文中教授说:“在人类发生和发展的一百万年里,广西这地方始终是气候暖和,雨水充足,自然界中有丰富的食物资源,适宜于原始人类和与人类接近的猿类生息繁殖。”他明确宣布:“如果我们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在广西开展古人类学的普遍调查(调查山洞)和重点发掘工作,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将人类发展过程中发现的、尚缺的各个环节找到,在中国建立起人类发展的完整系统,成为这门科学研究的世界中心,广西则将成为中心的中心”。而柳州的古人类遗址发掘,裴文中教授和另一位学界泰斗贾兰坡教授倾注了大量心血。


1981年,裴文中老派他的助手周国兴先生到柳州,与柳州市博物馆签订了联合发掘白莲洞的协议书,并亲自担任队长,领导工作的进行。经过系统发掘,共获得人类牙齿2枚,石器5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23种,为筹建白莲洞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年,柳州市人民政府采纳了裴文中先生的建议,决定正式成立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筹备处,并委托他担任筹备处主任。1981年5月1日,裴文中教授在病床上为柳州白莲洞博物馆题词,再次提出了“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翌年9月,裴老辞世。

  

事实上,不仅是裴老等对柳州古人类遗址进行发掘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专家,在业界,柳州之于古人类考古研究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

  

“柳州史前文化是研究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的标尺”

  

不久前,记者就柳州史前文化的一系列问题,书面采访了国际知名史前考古学家、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谢光茂教授,他对白莲洞等柳州史前文明遗址的影响,做了全国范围的对比和剖析。

  

谢光茂说,白莲洞遗址在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遗址拥有连续完整的地层剖面,包含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多个文化层位,出土珍贵的人类化石、大量富有特色的石制品、少量的陶片及丰富的动物化石,还发现用火遗迹。完整的地层序列和丰富的出土材料表明,白莲洞遗址十分重要和珍贵,像一部无字的史书,完整保存和记录该地区史前人类不同时期生产与生活的遗物和遗迹,对于研究当时人类的体质特点、遗传谱系,了解岭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与中石器时代的石器技术和文化特点,探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磨制技术与穿孔技术,复原古生态环境,以及建立地区性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序列并据此破解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前沿热点学术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柳江人、白莲洞人和鲤鱼嘴人在这个地区繁衍生息,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柳江人时代创造的文化是一种砾石石器文化;白莲洞人在继承柳江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即保留有砾石石器文化,又创造出小石片石器文化;而鲤鱼嘴人对白莲洞人文化加以发扬光大,并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制造和使用陶器、蚌器、骨器等器物,丰富了文化的内容。谢光茂认为:“可以说,柳州地区的史前文化是连续发展的,自成体系,是研究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的一个标尺。”

  

让史前文化瑰宝成为柳州新的城市名片

  

事实上,不仅是对于华南乃至全国,就世界范围而言,柳州的史前文明考古,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柳江人对于日本人祖先起源的关联,便是最好的例证。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新智院士,对柳江人化石和周边地区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作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柳江人与日本港川人之间的差异最小,相当于同一个群体之内的差异,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日本的专家也认为,日本人的祖先可能是“柳江人”的一个支系。1984年,《科学之春》杂志第一期刊载日本东京大学人类学教授植原和郎一篇题为《日本人起源于中国柳江?》的文章。文章称,在日本所发现的人骨化石形态类似中国柳江人,特别是港川人跟柳江人非常相似。许多日本人类学家认为日本人的起源要到中国南方去找,柳江人很有可能是日本人的祖先。

  

更为深远的是,柳州古人类遗址群落,对现代人类“非洲起源说”提出了质疑,为“多地区起源说”提供了重要证据,成为现代人类起源研究中绕不开的化石人类之一。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学者王頠认为,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年代应该是距今7万年到13万年之间,这是王頠的研究团队采用釉系法对柳江人地层年代进行测定后得出的结论,结论一经发表,引发学术震动。这不仅关系到柳江人生活年代问题,对国际而言,更是对“非洲起源学说”的一次冲击。“非洲起源学说”认为,现代人类的祖先来自非洲,在距今大约20万年前的时候,他们走出了非洲,在距今5万到6万年的时候来到东亚,这个说法被大多数人认可。“多数学者都相信人类起源非洲的路线图。而我们柳江人的发现说,告诉他不是这样的。我们这个地方可能在10万年前,已经有非常清晰的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我们现在人的祖先,那么你非洲起源可能错了,可能我们多地区起源是有道理的。生活在东亚区,这些现代人类可能并不是从非洲来的,我们可能就是本地区起源。比如柳江人演化到今天我们的人群。”

  

史前文化,已经成为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桂冠上靓丽的明珠,诸多史前遗址由此蜚声海内外,各界学者名流不吝对柳州史前文化的赞美。著名考古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聪:“白莲洞遗址的发掘,完全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中石器时代的长久不解之谜。”日本别府大学二宫淳一郎教授:“再访柳州白莲洞,我想日本人之远祖。”而今,新建成的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用更为直观、丰富的科技手段,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史前洪荒当中,与我们的先祖展开对话。以此为新的起点,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更多、更丰富的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成为继水上狂欢节后柳州新的文化盛事;假如以博物馆为起点,建设史前文化的体验式公园……柳州史前文明遗址群落,这一深埋地下的瑰宝,需要我们持续地挖掘与传承,我们这片从远古至今都适宜人类生息繁衍的宝地,该会绽放出穿越时空的独特光芒。


记者 陈熠 周枳伽



责任编辑:苏宝祺

值班主任:李    华


相关阅读: 社会 有趣 文化

  1. 1务本求实 创新求变 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柳州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
  2. 2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3. 3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 表决通过大会议程 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4. 4市级粮食储备库整体搬迁项目加快建设 部分粮仓投入使用
  5. 52023年“广西工匠”和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名单揭晓 柳州二十七人上榜
  6. 6全区工业振兴特派员总结大会暨实体经济服务员动员大会举行 刘宁蓝天立作出批示
  7. 7注意!这些区域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8. 8有礼成就美景
  9. 9花红药业集团整体搬迁项目落成 增强我市中医药产业活力
  10. 10柳州将新添一条过境高速!经过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