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手艺︱苗族“芦笙王”,吹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旋律

柳州手艺|时间:2018-07-24 11:30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芦笙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苗族和侗族人民的记忆中,这种簧管乐器承载着从他们血液中孕育而出的优秀文化。每逢坡会,必有芦笙助兴,大有无“笙”不欢的感觉。


7月11日,记者到融水苗族自治县探访人称“芦笙王”、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炳光。还没进他家,就听到了时断时续的芦笙声。进到屋里,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在一遍遍地试吹芦笙,先吹一下半成品,又吹一下成品,凝神静听,仔细比较音调的细微差别。


微信图片_20180724092718_副本.jpg

梁炳光用传统的定音器为一把新做的芦笙校音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梁炳光说,制作芦笙要经过备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环节,每一道程序都是手工完成。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锤形,长46至56厘米、宽4至9厘米、高3.5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约15厘米、外径约1.8厘米的竹管为吹口。梁炳光说,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黏合,外部用细篾箍5至7圈而成。


微信图片_20180724092722_副本.jpg

制作芦笙的部分工具


紧接着在笙斗中,呈75度至90度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进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簧片多用响铜制作,簧料下好后,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省力,音色美妙。


微信图片_20180724092725_副本.jpg

给笙管开口准备插入铜制簧片


微信图片_20180724092729_副本.jpg

插入铜制簧片


一堂芦笙的每一支芦笙都必须同一个音调,音调不同吹奏出来的声音会参差不齐。有两把芦笙的声音相近,记者完全听不出差别,而梁炳光一吹就知道问题出在哪。“这把声音有点低了。”梁炳光拿起刀刮一下簧片,同时把竹竿的洞孔刮大点,不断微调,“簧片刮薄点,声音更清脆,竹竿的洞孔刮大点,排气会更顺。”


微信图片_20180724092710_副本.jpg

梁炳光的儿子梁瑞辉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芦笙制作技艺,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微信图片_20180724092734_副本.jpg

梁瑞辉调试芦笙


吹芦笙的苗族、侗族同胞通过笙管上端的出音孔,使音量得以扩大,不但音色优美动听,还富于变化,展现了芦笙贯穿古今的生命力和极富思想感情的符号象征性,彰显了苗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迁徙、锐意进取、守望相助、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 陈健明


责任编辑:吴    莹

实习生:潘孙千千


相关阅读: 文化

  1. 1“广西三月三”假期柳州游人如织
  2. 2“志愿红”助力游客畅行柳州
  3. 3张晓钦调研柳州站周边道路等城建项目
  4. 4“广西三月三”假期我市文化旅游市场供需两旺 共接待游客311万人次
  5. 5“广西三月三”假期里的点滴文明,让春游柳州更美妙
  6. 6“浪漫柳州让人流连忘返” 泰国文化达人到我市采风为柳州点赞
  7. 7张晓钦在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市党纪学习教育
  8. 8又到踏青出游好时节,带上“文明”打卡柳州美景吧~
  9. 9鱼峰区举行三大项目签约仪式 助推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
  10. 10生产线智能化 提升品质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