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美好明天出发——侗乡脱贫影像纪实系列之一

走基层 强四力融合报道|时间:2019-01-28 18:31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新闻夜读_小编说.png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见证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力推动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坚决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柳州日报社从2019年1月起策划推出“决胜2020——脱贫进行时”影像报告栏目,采取记者蹲点采访的模式,刊发来自我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燕茶村、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龙令村、柳江区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老乡家园等四个蹲点村屯、小区的报道。报道以图片为主,辅以生动的文字,采用全景记录、生活故事、人物肖像、镜像特写、村寨变迁、家庭日志等体裁,对我市这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典型样本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多方面展现贫困群众“我要脱贫、我在脱贫、我能脱贫”的精神风貌和我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政策带来的成效。敬请读者关注。



  

燕茶村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的深山里,下辖燕子、大茶、布交、光塘四个自然屯,以侗、苗两个民族的人口为主。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山多地少,燕茶村经济发展缓慢,这个479户的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79户,属于深度贫困村。截至2018年底,该村仍有166户贫困户未脱贫,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大山深处的燕茶村海拔350至1000多米,茶叶和油茶是这里的两大主导产业。其中茶叶种植有20年历史,全村茶园面积约3500亩,油茶面积5000亩。如今,燕茶村4个自然屯通屯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两条全长21公里的林区产业路也相继竣工,为该村产业扶贫打下稳定的基础。目前,全村正在全力抓好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地里种茶、山上养鸡、楼下养猪牛”等产业,努力提高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帮扶干部带领困难群众修路引水、改造危房、发展教育、推动产业发展,深藏大山深处的侗寨和苗寨逐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群众正在用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一曲曲脱贫赞歌。

  

2018年12月中旬,记者进村蹲点,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大山深处的脱贫故事。

  

冬日的燕茶,或天高云淡,或霞光满天,或云雾缭绕,美不胜收。茶园里、山坡上、山路旁,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村民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发展产业,靠着勤劳拔穷根摘穷帽的,大步向着美好的明天出发。


吴培英,侗族,31岁,全家5口人。近两年来,她和丈夫在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早在2016年就靠着勤劳的双手成功脱贫,成为村里的脱贫先进典型。2017年6月起,她除了自身发展特色养殖外,还在村里鸵鸟养殖基地帮忙,一边打工一边学习鸵鸟养殖技术。等待条件成熟后,她希望通过特色养殖带领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微信图片_20190128195354.jpg

上图为上月18日,吴培英(左一)和两名村民来到村后海拔900多米的山顶欣赏晚霞美景。

左下图为上月18日,吴培英在鸵鸟基地里忙碌。

右下图为上月20日吴培英在吊脚楼家里拍摄的全家福。


王金妹,苗族,26岁,全家5口人。外出务工的丈夫是唯一劳动力,她在家照顾两个儿子和72岁的家公。近日,三江启动优质高效油茶种植“百日攻坚”行动,王金妹希望丈夫能回家,全家借助这次油茶品改的东风,大量种植新品种油茶,早日脱贫。


微信图片_20190128195350.jpg

左图为上月18日,王金妹走在油茶地,准备捡拾茶籽。

右上图为上月18日,王金妹在混合种植的茶园里摘青菜。

右下图为王金妹在家门口拍摄的全家福(上月20日摄)。


吴校强,侗族,34岁,全家5口人。2017年,一直在广东务工的他返乡创业,在村后的山上搭建大棚养殖胡蜂。一边照顾老母亲和两个孩子,一边学习养蜂技术的他,对未来脱贫致富信心满满。


微信图片_20190128195345.jpg

左图为上月18日,吴校强把一个马蜂蜂巢放置大棚里养殖。

右上图为上月18日,吴校强大棚里的蜂巢。

右下图为上月20日,吴校强在吊脚楼前拍摄的全家福。


吴桂平,侗族,48岁,全家4口人。2.5亩茶园和一片油茶地是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外读书的一对儿女是他最大的牵挂,也是这个家庭最大的负担。


微信图片_20190128195340.jpg

左图为上月18日,吴桂平和妻子兰梅英走出茶园。

右上图为上月18日,吴桂平夫妇俩在茶园里劳作。

右下图为上月20日吴桂平在家里拍摄的全家福。


记者 黎寒池



责任编辑:陈静


相关阅读: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