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掌墨师”:在榫卯之间守望与传承

走基层 强四力融合报道|时间:2019-04-30 17:30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4月29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大雨。


清晨6点,位于三江县城浔江河畔的一间木制品厂房里,灯光亮起,工匠杨求诗开始在一堆木材前忙碌。


1.jpg

杨求诗(中间)和他两个徒弟杨云青(右一)、杨能克(左一)合影


而此时,在距离县城20多公里外的三江林溪镇平岩村平坦屯,杨求诗好友杨林生正在为贫困户杨志掌墨建房子。简短的仪式过后,他和杨求诗徒弟杨云青,以及村里几十名精壮劳力一起喊起有节奏的口号,一点点把近千斤重的4层木楼架子挪动位置,开始忙碌而又紧张的一天。


微信图片_20190430140736.jpg

“掌墨师”杨云青(右二)、杨林生(右六)和众人在建房子现场忙碌。


今年55岁的杨求诗、52岁的杨林生、48岁的杨云青都是三江县林溪镇平岩村人,他们工作生活中亦师亦友,侗族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他们的共同爱好,侗家人又亲切地称他们为“掌墨师”。在平凡又精密的一榫一卯之间,他们在守望并传承着侗族木匠千百年的技艺和“工匠精神”。


微信图片_20190430141249.jpg

杨云青(右)在师傅杨求诗指导下掌墨划线。


2.jpg

“掌墨师”杨林生在他刚掌墨建好的房子前展示吉祥花,他与杨求诗亦师亦友。


侗家“掌墨师”,是在侗族木构建筑修建过程中“掌控墨线”的师傅,是侗族楼桥等木结构建筑施工的“总工程师”。“掌墨师”技艺全凭师傅口口相传,他们不用一张图纸,看过地形便成图于心,在木料上开凿出位置、尺寸、方向都不能有丝毫偏差的洞,以便穿斗、拼装,建造出精巧的木楼廊桥楼。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于2006年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190430141302.jpg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山路一家木制品厂,杨求诗在木材上掌墨划线。


微信图片_20190430141255.jpg

杨求诗展示掌墨划线使用的竹签。


杨求诗从小着迷于木匠工艺,25岁拜师学艺,仅学习3年便获准“出山”,成为一名真正的“掌墨师”。由于勤奋好学、悟性高,杨求诗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木匠师傅。他建造的木建筑有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戏台、寨门、凉亭等,不仅继承“干栏”式建筑的优良特点,而且内设吊脚,使建筑更加美观,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木建筑工艺体系。2018年,杨求诗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微信图片_20190430140720.jpg

在木制品厂里忙碌的杨求诗。


微信图片_20190430142009.jpg

    杨云青使用工具打造木头建房子。


微信图片_20190430142016.jpg

杨求诗展示他的掌墨工具。


“这是民族的文化,是属于大家的,‘掌墨师’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建楼造桥属于是实质的传承,收徒传艺则属于技艺的传承,两者都不能缺。”杨求诗说,在侗家,“掌墨师”收学徒不收任何费用,还要按照市场价给他们发工资。


微信图片_20190430141241.jpg

杨云青(右)指导师弟杨能克制作建楼的木材。


正是这种淳朴的传承之风,侗家“掌墨师”之间,无论是否属于师徒关系,他们的交流合作都非常密切,且毫无保留;正是这种淳朴的传承之风,侗家人形成了“一家建楼百家帮”的风俗;正是这种淳朴的传承之风,侗乡深山里的这项古老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微信图片_20190430142852.jpg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杨林生(前一)房子上方忙碌。


微信图片_20190430140952.jpg

侗族群众在杨林生掌墨建房子的现场忙碌。


据了解,三江全县有鼓楼228座、风雨桥197座。截止目前,三江民间“掌墨师”队伍中,有30多人被评为县、市、省、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该县有4个村屯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2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9个村屯入选广西传统村落名录。


微信图片_20190430140940.jpg

杨林生掌墨建造的房子举行热闹的上梁仪式。


记者 黎寒池



责任编辑:黄晨程

值班主任:李华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 社会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