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动创新发展 趁势而为建设四大高地

经验交流|时间:2017-03-25 14:49作者: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习近平同志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来讲,社会科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武装和创新驱动功能,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南京是十朝都会、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启迪和发挥民智、推动以智资政方面具有良好的氛围。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社会科学界砥砺前行、趁势而为,积极探索智库、人才、科普、管理四个高地建设,围绕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和战略目标,着力打造资政服务的“最强大脑”,开创南京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一、建设智库高地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新型智库建设,这既为智库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新型智库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南京市社科联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奋力开创智库建设新局面。


1、搭建高端平台。南京市社科联以合属的南京市社科院品牌智库为培育基地,充分发挥品牌辐射效应,积极谋划综合性、地域性、学科性高端智库平台建设工程。一是打造“创新型城市发展与评估研究院”这一综合性的智库平台,该院成为江苏省25家省级重点及培育智库中唯一由市属单位主办的智库,并与南京市社科院双双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名录,而南京市社科院也是46家社科院系统入选智库中唯一的市级社科院。二是着眼整合集聚区域社科资源,联合镇江、扬州两市成立江苏省首家地域性的高端智库平台——宁镇扬智库联盟,这是三市社科联(院)、区域内社科类科研院所、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开放性、松散性、联合性的智库联盟体,以此发挥1+1+1>3的效能,提出了宁镇扬一体化构想、促进了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进程。江苏省政府颁发《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形成全省第一个以“同城化”为主题的区域性规划。三是瞄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着力抢占学科建设高地,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体制内专业性的佛教文化科研智库——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院,该院集聚国内顶级专家,深入挖掘南京佛教文化底蕴,整合南京佛教文化资源,促进南京佛教文化发展,提升南京佛教文化形象。


2、选准研究方向。多年来,南京市社科联严格按照社会公开征题——专家研究选题——领导点题命题三个环节,确保社科理论、实践研究方向的精准高效和成果转化效率。一是考虑到社会不断发展完善以及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期望值日益增高和参政议政的愿望日益强烈的实际,将社科研究选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以问题为导向,把准社会需求的脉搏,从选题来源上保证了社科研究更贴民意、更接地气。二是召集南京地区专家对征题进行分析评估和研究论证,从学术上保证选题既具现实应用价值、又有理论前瞻高度。三是将专家评估论证后的选题提交市委、市政府,每年初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根据城市发展战略方向和进程,圈定当年的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南京市社科联据此向全市社科界进行课题招标、展开课题研究,发布研究报告。这种“征题——选题——命题”方式不仅“下接地气”,又“上接天线”,将服务社会与服务决策有机地融为一体。


3、推动成果转化。南京市社科联力促智库研究成果的展示、推介和转化,以此达成智库价值的实现。一是举办高品质的学术论坛。以“苏南论坛”、“宁镇扬论坛”、“南京社科学术大会”、“金陵智库论坛”等重大学术活动为重要品牌,支持全市社科研究机构与国内外高水平智库开展持续稳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10周年之际,2015年南京市社科联举办“和平、交流、发展——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论坛,20多名郑和下西洋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驻华使节和外交人员,以及国内外郑和研究机构代表、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出席论坛,活动通过郑和题材彰显南京城市品牌价值,突显南京“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城市的意义,论坛发布了《郑和+南京共识》宣言,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学术成果及时发布。每月以《南京社会科学》为理论和对策研究阵地,推介发布最新的社科研究成果,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篇数在全国综合性期刊中排第3位,《南京社会科学》杂志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在副省级城市社科联(院)主办的期刊中各项指标持续保持第一。每年出版发行《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南京社科精品文库》和《金陵智库丛书》,注重优秀成果的集束包装转化。三是提供经常性资政服务。通过《资政专报》、“两会提案”经常性地向市委、市政府报送有关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提高成果转化应用效率。通过中宣部在南京市社科联(院)设立的网络舆情直报点组织开展常态化的舆情热点监测和深度分析,上报的数十篇《舆情专报》被中宣部采用,去年至今已有近10篇报告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宣部刘奇葆部长的批示。


二、建设人才高地


南京市社科联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市社科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


1、人才选用严格。南京市社科联秉持“不拘一格,广征博引”的人才选用原则,确保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走在同类城市前列。一是通过社会公开招录、接受军队优秀转业干部等渠道,引进既懂科研、又会管理,既有机关工作经验、又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复合型高学历人才,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转业或新进的6名人员,其中2名博士、4名硕士。二是通过引进6名国外留学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国际化人才,干部队伍视野不断开阔。三是通过建立外聘研究员制度,面向国内外聘请100多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研究合作,拓展科研队伍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的广泛性。


2、人才培养快速。南京市社科联与韩国釜山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家国外院校建立长期的互访关系,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借鉴学习。2016年先后派遣20多批各类人员到省外、国外进行学习培训和考察交流。2016年先后邀请新加坡《联合早报》助理副总裁周兆呈、著名党史专家李忠杰、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将军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单位作学术交流,不断拓宽科研和管理人员的视野和思路。南京市社科联通过经常性的主题报告、论证会、媒体访谈、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展示学术才能的平台,为中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人才激励高效。社科强市,人才为本。十多年来,南京市社科联(院)通过“名人工程”、“新人工程”的实施,通过职称评定、评优引导、成长激励、出书激励等政策和经费扶持,不断凝聚人心力量,加速人才培育,打造一支高起点高层次的人才队伍。目前,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占到81%、博士比例达到90%。有21名同志为省市各级专家人才,享受国务特殊津贴专家2名。


三、建设科普高地


建设科普高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品牌化,通过社科普及的过程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巩固人们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科联院最大职责所在。


1、顶层设计科普规划。为推动南京社科普及事业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南京市社科联历经8个多月调研,完成了《南京市社会科学普及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研制工作,并由南京市政府发文正式施行。该《纲要》从实施人文社科素质提升、社科普及基础建设、社科普及形式创新、社科普及品牌创建、社科普及队伍建设、区域协作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对南京市未来五年社科普及工作实行顶层设计,推动社科普及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丰富形式创新载体。南京市社科联十分注重科普活动宣传、科普读物出版、科普基地运作等工作中,致力于科普载体的创新,使科普工作更加喜闻乐见。南京市社科联首次组织开展社科普及影视和文艺作品的创作活动,与南京电视台合作拍摄《社科小课堂》电视节目50期,通过提高社科普及艺术性、趣味性,尝试让社科知识活起来、动起来,扩大社科普及覆盖面。南京市社科联委托前线文工团等演艺单位创作一批社科普及宣传文艺节目,其中专门为社科工作者创作的《我把智慧献给祖国》歌曲深受好评。在全市组织开展“社科书屋”建设工作,探索社科普及进基层的平台和渠道,以便让社科知识送到真正需要它的群众当中,首批4家“社科书屋”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3、注重特质打造品牌。南京市社科联统筹南京市科普资源,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建立26家社科普及基地,与市委宣传部联合挂牌命名,其中6家基地被确定为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极大地便利了南京市民的精神文化需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百姓生活需要,编辑出版《社科知识与百姓生活》系列科普丛书以及《学习与传播》等科普读物,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多年来,着力打造的“月月大讲堂”、“名师公益大讲堂”、“忆江南”悦读分享会等一大批社科品牌,利用 “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催化了有特色有亮点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了培训、宣讲、咨询、辅导等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科学普及方式,培育社科普及工作的新媒体品牌,在公众中留下了良好口碑。


四、建设管理高地


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我们必须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


1、发挥“联”的功能。社科学术团体是社科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南京市社科联持续推进社科类社团建设,在学会中常态化开展“达标创先”评比、优秀会刊评审、模范社团创建、学会干部培训交流等活动,并着手建立分类分级模式,实施精准指导,有针对性地破解发展瓶颈,努力提升社团生存品质。目前业务主管的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达到72家,团体会员达到11家。近年来,南京每年都有省社科规划和应用精品研究课题立项,还不断申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京社科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含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00多项,获省应用精品工程奖30多项,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3项,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理论精品。2017年,两家社团获得“江苏省示范性社会组织”称号,两家区社科联获得省社科联系统2016年度“工作创新奖”。


2、强化“管”的效能。创新管理模式,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规范社科事业建设,成为我们要着力探索和解决的课题。南京市社科联根据形势任务,及时修订社科管理规范,不断强化社科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比如,及时制定《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强化全市社科规划工作在社科强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制定《南京市科研课题及资助课题结项实施办法》,加强全市社科科研课题项目经费的预算申报及考核管理,发挥课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南京市社会科学学术社团管理办法》,推进社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定《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模范学术社团评选办法》,提升社科类社团的品质品牌建设。制定《南京市社会普及基地管理办法》,着力提升公民社科素养的载体建设水平。


3、优化“评”的机制。南京市社科联(院)十分注重数量评价、质量评价、整体评价,建立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体制,努力避免重复性、概念性、注解性研究,不断鼓励前瞻性、创新性、储备性研究。一是从理念上,坚持以法治思维抓好学术建设工作,提高依法评价的能力和水平,打造良好生存环境,提高社科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二是从程序上,坚持从课题的命题、申报、过程管理、结项、评奖各个环节加强监管,确保命题科学、竞争公平、过程规范、评奖公正。对应用性成果,由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和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应用专门研究的专家来评价,保证其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三是从机制上,推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后期资助和事后奖励制度,鼓励广大社科研究工作者潜心治学,多出优秀成果,进一步推动社科成果的转化应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