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建设 “中国动力谷”对策研究

理论文章|时间:2017-03-25 15:49作者:毛腾飞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作者:毛腾飞


“硅谷”“光谷”“电谷”“钛谷”……在当今社会,“谷”已成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它象征着科技的聚合,产业的聚集,它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一个地区发展的骄傲。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2013年7月,株洲高新区基于自身较强的动力产业优势,提出了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战略构想,8月9日,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将其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9月7日,《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行动方案》顺利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论证评审,同年底,打造“中国动力谷”纳入部省共建项目,上升为湖南省发展战略。所谓“中国动力谷”,有三层含义:中国,代表国家级水平;动力,代表产业特色;谷,代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中国动力谷”就是要充分发挥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的传统优势,运用科技成果,将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个涵盖研发、整机制造与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将株洲打造成中国动力产业的聚集区。


一、株洲建设“中国动力谷”的深远意义


“中国动力谷”的提出是株洲审时度势,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是聚集创新发展要素,提升产业发展品质,转变内生发展模式的一条捷径,更是探索创新驱动战略的试验田。


(一)“中国动力谷”是株洲发展升级的核心平台。株洲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株洲错过了很多发展机遇,一些曾经为之骄傲的产业逐步衰落,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株洲经济在全国、全省的地位处在不断的下滑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株洲面临加快转型和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只有通过重点发展基础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创新型株洲的建设,才能显著提升株洲整体竞争力。建设“中国动力谷”正是株洲市委市政府面对经济新常态,为了实现产业转型、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发展升级理念、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务实精神,株洲将通过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动力谷”,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园区经济粗放式经营向智力增长的转变,推动株洲由一般工业城市向综合性产业城市转变、由传统的产业城市向现代创新型城市转变,从而推动株洲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转型升级。


(二)“中国动力谷”是湖南走向世界的关键品牌。 在湖南走向世界的宏伟战略中,打造“中国动力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方面,株洲具有及其特殊的区位优势。综览湖南版图,株洲正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联结带,是内地通往东部沿海的重要通道,是对接长三角经济区的前沿阵地,因此“中国动力谷”可成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技术转移、人才转移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株洲具有至关重要的产业优势。株洲的动力产业是湖南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先进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3165.77亿(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1.1%),其中株洲的三大动力产业营业收入就接近40%。建设“中国动力谷”,充分利用株洲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湖南形成动力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技术洼地、人才洼地和企业洼地,势必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劲发展,成为湖南走向世界的一张饱含动力特色的新名片。


(三)“中国动力谷”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重要基地。株洲三大动力产业聚集了国内领先的科技与人力资源,产业带动和辐射效应巨大。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动力谷”的项目,都具有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潜力巨大的基本特征。如高速铁路车辆网大数据研究和应用中心,可为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最先进和最可靠的技术保障;智慧装备互联网云平台,专注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开发应用,提供工业数据采集box、工业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及服务、设备云应用软件平台和监控中心操作平台的系统解决方案,建立工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由数据驱动的全新运营服务管理模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推出的超级IGBT芯片代表了中国功率半导体器件行业IGBT技术的最高水平,投资15亿元建成的国内第一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基地,打破了国外公司在高端IGBT芯片技术上的垄断。未来的“中国动力谷”,通过人才集聚、内引外联、制度创新、区域协作,势必成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乃至全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基地。


二、株洲建设“中国动力谷”的基础和条件


株洲是建国初期国家布点兴建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有着“动力之都”美誉,建设“中国动力谷”,株洲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


(一)坚实的产业基础。一是实力雄厚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株洲被称为“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也是闻名世界的“中国轨道交通之都”。到2014年末,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53亿元。二是优势明显的通用航空装备产业。借助株洲现有的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优势,近年来,株洲航空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和衍生产业已经起步,尤其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通航产业,株洲已经抢先布局。截至2014年底,株洲有航空产业企业30多家,全年实现产值85.9亿元。三是后来居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株洲动力产业的后起之秀,现拥有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加工企业170多家,从业人员2万人,年产值129亿元。2011年,株洲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电动化目标,是全国电动汽车推广数量最多、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


(二)强大的创新能力。一是科研人才云集。株洲现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4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88名。以3名院士为代表的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1万人,成为株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源。二是科研机构众多。株洲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研发机构4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家、博士后工作站9个。2014年,全市申请专利5061件,稳居全省第二。三是创新平台成熟。2014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8月31日,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在株洲高新区开园。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定位为引进和培育企业研发机构的核心载体,总投资223亿元,将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三)有力的政策支撑。一是国家层面充分认同。2013年7月,全国首批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出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其中。《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财政部正式批复,2014年至2016年,国家将连续三年提供滚动资金支持,三年累计支持资金将达到3亿元。2015年6月,国家工业与信息部公示了首批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湖南4个入选项目全部出自株洲。2014年8月,工信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在株洲考察航空产业,亦认为株洲有很好的条件和基础,希望加快产业发展,打造“航空动力城”。二是省级层面高度重视。轨道交通作为我省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产业,省委、省政府将其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成立了湖南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基金,很期望株洲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城。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湖南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年)》,明确要求通用航空产业项目集中布局在株洲建设。在《湖南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中,株洲三大动力产业已列入重点发展产业。三是市级层面鼎力支持。2014年8月,株洲市政府制订了《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4-2017)》等五个产业行动计划;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型能源汽车等项目已入选“株洲制造2025”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为加快“中国动力谷”建设,株洲设立了“中国动力谷”发展专项资金,成立了“动力谷企业成长学院”,建立了“七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组建了“中国动力谷”科技金融创新联盟。这些政策办法的出台和实施,极大地优化了动力谷发展环境。


(四)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进入快车道。从国际市场看,近几年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还是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随着“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项目的推进,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订单有望接踵而来。从国内市场看,国家把轨道交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争取在“十三五”动工的“省会间”铁路成批出现,“十三五”期间新规划的高铁可能要增加数万公里。新常态下铁路建设再次提速,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来说是巨大“利好”。二是通用航空产业迎来黄金时代。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瓶颈即将破除。据预测,至2020年我国通用航空飞机需求量约10000架,通用航空全产业产出规模约15000亿元。通用航空产业极有可能成为继汽车、高铁后第三个国民经济增长领军行业。三是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方向。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近年来,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不断加码,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也顺势增长。


三、建设“中国动力谷”的对策建议


建设“中国动力谷”,应依托株洲雄厚的先进制造原始创新优势,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以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为补充,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集群化、多元化、高端化的动力产业集群。通过科技、人才、环境、政策的有效支撑,打造中国动力产业的聚集区。


(一)以战略聚焦为前提,形成发展共识。一是高起点聚焦发展目标。力求将建设“中国动力谷”上升为新常态下引领创新发展、促进内陆开放的国家重点战略。株洲应以“三张名片”为媒介(“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以“三城”建设为核心(“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将中国动力谷打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典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典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范。二是全方位引导社会共识。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国动力谷的历史必然、发展要求和主要任务,通过电视、户外广告、营销推广等手段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体系,大力推介动力谷特色,着力打造动力谷的城市精神气质,让动力谷标签深入人心,让“动力株洲”品牌名动世界。


(二)以区域聚合为基础,提升城市地位。一是融入国家战略,突显战略地位。新常态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战略将中部地区推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为中部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建设中国动力谷正契合了这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需要。株洲要立足于“一带一路”,致力于将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走出去”,服务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动力产业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为民生发展服务。将建设“中国动力谷”与国家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融入到其中去,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加快动力谷建设步伐。二是强化区域协作,服务区域发展。要大力实施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载体,加快建设市场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体系以及内陆开放平台,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加强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加大长株潭动力产业整合力度,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着力推进湖南“东大门”和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实现区域空间上的无障碍对接,突出区域的联动发展;立足于产业梯度转移,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强东西双向对外开放和区域联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开放合作; 探索自由贸易区发展制度建设,积极申报建设自贸区,支撑内陆经济开放开发。


(三)以产业聚群为引擎,突出动力特色。一是壮大三大动力产业集群规模。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整车及配套产业,做大园区龙头企业,将株洲高新区建设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中国轨道交通城”,到2022年轨道交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在通用航空产业方面,发挥在发动机研发与制造方面优势,积极拓展通用航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将株洲高新区打造成为我国“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到2022年通用航空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发挥区内在整车发展中的优势,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将株洲高新区打造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深化、引导三大动力产业集群本地化发展,集群的本地配套率达到85%以上,实现动力产业规模的结构升级(见图1)。

二是着力培育开放型企业群。在着力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动力产业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动力产业集群进行专业化分工,以研发为核心,专注于动力产业的某一个单一领域,追求专业化生产,专门化于某一技术产品或服务,进行专精经营,不同公司生产的部件相容,从而形成水平或垂直产业分工与合作。着力形成一个以高科技企业为核心,大学与科研机构、风险资本、中介服务机构等各司其职、相互促进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体系,有效地促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三是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新的动力产业。在做大做优三大产业的同时,着重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与动力产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硬质合金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新能源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围绕相关动力产业链拓展动力产业体系,坚持“强化核心技术,聚焦产业高端,发展关联产业,扩展核心优势”的发展原则,着力于横向扩大整体规模、拓展产品系列,纵向完善产业价值链体系。


(四)以人才聚集为重点,强化创新能力。一是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流动聚集机制。要构建企业之间人才市场化自由流动机制,鼓励技术和管理人员自由流动或开办自己的公司,以促进不同企业间的交流和知识技术的扩散。要构建企业与周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充分市场化自由流动机制,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带技术创业,既为企业提供技术成果和高科技人才,还能孵化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要构建吸纳优秀人才的自由流动机制,围绕动力特色定向吸引人才,大力实施“万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一系列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建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体系,开辟创新人才进区“绿色通道”,吸引大量优秀学子、科技人才涌入动力谷求学、教学、研究、创业。二是构建和完善高科技生态系统。要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和行业重点实验室。要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支持中车株机、中车株洲研究所、608所、株硬集团等建成国际研发总部。要建设一批公共创新服务中心。引导公共技术研发机构、公共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咨询(代理)机构等服务向园区集中集聚,建设“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实现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专业化、模式社会化、方式市场化。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并产业化。要推进产学研创新合作联盟。围绕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机制,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五)以政策聚力为保障,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优化政务公共服务。围绕动力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深化政务公开和完善“一站式”等有效服务形式。优化政务环境,努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重点项目提供绿色通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特别是针对动力产业的核心技术企业、产业链上关键结点企业,要特事特办,主动扶持。加大政策宣讲力度,让企业了解和运用各项有关政策。二是加快金融保障体系建设。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大力发展股权交易平台,做好全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境外市场等资本市场融资。要深化科技金融创新融合,建立政府引导基金,有效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推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强化创业前期的引导,突出创业中期的扶持。要构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做好湖南省融资超市株洲高新区服务站的运行工作,进一步扩充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三是营造鼓励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发明创造,优化舆论氛围,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策划和打造诸如“中国(株洲)动力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等高层次峰会,强化动力谷在行业标准、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通过组织理论研讨、媒体造势、网络讨论、创业竞赛、典型展示等活动,宣传创业创新的鼓励政策和成功典范,勉励企业宽容失败,形成理解、支持和宽容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毛腾飞,男,湖南武冈人,196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共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管理学博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