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这些广西人的手艺让人震惊!打造高仿真歼-20

手艺|时间:2016-12-19 10:15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嘿,小伙伴们,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波广西人,

他们的手艺,还真不是盖的!


苏洪波
打造高仿真歼-20



 

2016年11月,玉林军事迷苏洪波,耗费半年心血打造高仿真歼-20终于面世了。


苏洪波打造这一架1:1比例的“歼-20”高精度仿真战斗机,小到机身上的螺丝,大到机翼,都是他自己测量。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全靠自己进行推算,慢慢摸索解决。为了安装这架“歼-20”,他在郊外暴晒了一整个夏天,终于换来了这架机身长21.5米、高4.9米、翼展12.88米,歼-20高精度仿真战斗机的诞生。


莫 铿

废旧零件造“擎天柱”
 



2013年10月,广西玉林“汽车达人”莫铿正在对“擎天柱”对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莫铿是一名业余赛车手,也很擅长对汽车进行改装,他和车友参加汽车赛事的汽车,需要改装的多半都出自他手。时间一久,他的仓库慢慢堆积了十多吨各种废旧的汽车零件,《变形金刚3》上映后,他灵光一现,想制造出“汽车人”,就从网上下载了大量大黄蜂、擎天柱、威震天等“汽车人”的图片,打印出来挂在墙上对照,并买来电焊机、氧割机等各种设备,一边摸索一边制造。最终,他造出来了“汽车人”。

卢志峰
自制滑翔机
 



2013年8月,广西桂林灵川县卢志峰正在工作坊里加工零件,旁边放着的是他正在制作的第十六架三角翼。



卢志峰是灵川县的一位普通中学教师,但他却有一个“在天上飞翔”梦想。他深知做教师的工资根本就买不起一架三角翼,于是他萌生了做一架三角翼的想法。他依照国外先进滑翔机的数据,画图、剪裁、切割网购回来的航空铝材,制作出滑翔机,完成后通过试飞再进行修改。在近10年内,他已成功制作了15架三角翼。


黄 涛
铜器手工匠人
 



2016年6月,广西南宁西乡塘区三民文化艺术村的铜器手工匠人黄涛在他的手工作坊内正在对一件铜制品进行细致的打磨。



由于黄涛经常在国内到处走的原因,看到了很多民间的一些手工艺,他寻求着找回自己,他喜欢金属的器物,所以选择了铜。黄涛辞去高薪厚职,全身心投入到铜器制作中。在做铜的过程中,黄涛琢磨出做手工艺的一些规律。“心到、眼到、锤到,需要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器物之上。”这份精神是黄涛坚持也是他所要传承的。


 


傅家荣
手工琵琶工艺师
 



2016年6月,在广西京剧团大院一间狭窄的工作室,傅家荣正在一块上好花梨木上进行雕刻,琴头轮廓已现雏形。



60多岁的傅家荣是一位有着40多年琵琶专业演奏经验的表演家,同时也是琵琶手工制作技艺的工艺师。制作一手工琵琶,要经历锯出粗坯,经开弦槽、钻弦轴孔、雕刻和镶嵌,并在弦槽下端开出与琴颈上端交接的榫口,接合面要配至吻合,最后用鱼胶将其胶合牢固,前后几十道工序,一把简单而精致的琵琶就此形成。然而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傅家荣一做就是20多年。



秦坤天
工艺折纸人



2015年9月,广西桂林“90”折纸达人秦坤正在对他的折纸作品“东方巨龙“进行整理。



秦坤从小就喜欢折纸,2003年放弃摄影师职业,专心开始折纸生活。2006年,得到一位法国折纸大师传授“折人物”绝学。要折出一个造型绝不容易,不但要事先得做出设计图,折的过程中也有上千道“工序”。秦坤曾折过一个极其复杂“巨马”,用一张3米长3米宽的纸,折成花了约40天时间。



折纸又称“工艺折纸”,每个作品,都是在一张完整的正方形纸张上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折纸作品,都以一张完整的正方形纸张为基础,不粘贴,不剪裁,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



方振国
木面雕刻技艺传承人
 




广西河池环江毛南族老艺人方振国正在为他雕刻的摊面具进行色彩描绘。



 

方振国是毛南族木质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承人之一,他1984年开始制作傩面具,距今已32年了,对傩面具的雕刻有独特的情节,要求精益求精,包括每一根胡子、每一根头发丝都一丝不苟。如今他每年都制作5-6套傩面具(每套36个)深受大家喜欢。方振国雕刻的木面具工艺精细,比例协调,人物情态生动,个性鲜明,堪称上品。



猴凤贵
手工银饰匠人
 



2015年6月,桂林龙胜泗水乡潘内村银匠师傅侯凤贵正用一根特制的铜管,不间断地吹火煅烧银饰接口,将有接口的银饰焊接成一个整体。



在侯凤贵眼里,每件作品都有生活印记,是机械无法取代的,有瑶族独特的纹路和风格,那些复杂、灵活的图案是有灵魂的。侯凤贵制作银饰已经有40年多时间了,他认为制银过程中最把控的就是焊接与雕刻,焊接时要掌握好火候,雕刻时全凭手感觉,两个稍有不慎,都会功亏一篑。他说,手工银饰不仅是首饰,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咦,你想说咋没有咱们柳州人?

点击下方“红色”链接

↓↓↓

融水古稀老人3年绣成20米长《清明上河图》



融水苗族自治县古稀老人全素秋耗时3年2个月完成了这幅长20米、宽7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你们觉得怎么样?

觉得厉害就给他们点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