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手艺|竹编匠人:将竹子编出一条致富路
手艺|时间:2018-07-04 14:10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点击:4333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竹子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在中华大地上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竹编,就是其中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竹编工艺,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4岁的黄素娥老人是柳州市级竹编非遗传承人。7月3日下午,记者在花鸟市场里半坡路边看到黄素娥,老人正坐在一张陈旧的竹编椅子上劈丝。她告诉记者,她是鱼峰区里雍镇人,10多年前跟着儿子从村里来到市区生活,虽然住进城市高楼,老人却没有放下这门老手艺。隔三差五她便要求儿子回村里砍竹子,她不仅自己编织各种编织制品,还把村里老人编织的收集起来,然后一起拿到市场上卖。
在从小就跟竹子打交道黄素娥老人眼里,竹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像她生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对于精巧的竹编匠人而言,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基本功样样扎实,件件通晓。

黄素娥说,以前,竹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床铺、躺椅、菜篮、筲箕、桌子、凉席、淘箕、蒸笼,甚至连热水瓶壳、装衣服的箱子也是竹编的。现在,斗笠、簸箕、筲箕、箢篼、竹篮等竹编俨然成了农村大部分家里古老的记忆,成了老“古董”,在城市就更不用说了。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黄素娥说:“竹编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炼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剖的竹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编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

随着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的出现,传统竹编制品逐渐被淘汰,竹编工艺也曾一度凋零。近年来,随着传统竹编制品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更具有现代气息竹编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应运而生,又慢慢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在柳江区、鱼峰区、融安县等县区的许多乡镇,勤劳的竹编匠人巧手编织的竹编工艺品远近闻名,畅销全国各地以及许多东盟国家,小小竹条正逐渐成为编织农民致富梦的法宝。

记者 黎寒池
见习编辑:麦菊芬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